○文蘭玉 莊浪縣第一中學
“說課”,就是教師根據學科和章節結構以及教學大綱要求,把對一節課進行教授的過程的設想,在特定的范圍內,用較短的時間給特定的對象進行闡述。同時,聽取同學科教師的意見及建議,從而完善備課準備,更好地提高課堂教學效果的過程,它是進行教學研討的一種方式。教師會說課,能說清,是其理論水平、教學過程駕馭能力的體現;虛心聽取同行的意見,更有助于完善教學思路。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說課”這種研討方式,值得在教研活動中不斷完善、提高和推廣。下面,筆者結合工作實踐談幾點自己的看法。
1.有利于提高教師理論素養。教師通過專業學習,已經具備了相應的專業基礎,但隨著新課標的實施,對教師的理論素養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只有不斷學習思考,靈活應用教學手段,增強教學的吸引力,才能提高教學的實效性。“說課”就是把備課過程中的理論依據、知識儲備梳理歸納,選擇正確的方式、創新方法的過程。這一過程,就是理論素養提高的過程。
2.有利于增強駕馭教材的能力。關于說課的內容,有很多分類,但有一個不變的內容,就是必須說教材。教材章節設計,一般是以教學大綱為主線、以若干章節為內容組成的,它有基本的邏輯結構,由淺入深,點面結合,理論聯系實際,進而解決實際問題。而要說清楚這些內容,教師就必須對教材做到完全熟悉,掌握并能夠完全駕馭教材的過程,也是教學能力提高的過程。
3.有利于提高教師的語言表達能力。說課是在規定時間內,是以語言為主要表達方式進行陳述的過程。語言表達方式不同于課堂用語,要抓住要點、清晰簡潔。特別要求說課者必須敏銳捕捉評述者的觀點和措辭,在全面理解的同時,對不同意見做出及時的應答和反饋。這一過程,就是培養會說并能說清楚的能力的過程。
1.說清楚依據。說清“為什么要這樣教”,就是要有依據,依據是什么?首先,應該是《教學大綱》,《大綱》明確了教學原則和要求等;其次,就是《教學參考》,關于教學目的、重點、難點,這些都是基本的依據。同時,教育學、心理學中的一些原理也是選擇教學方法的依據。
2.搞明白對象。教學的對象是學生。教師只有熟悉了解教材,才能有能力組織課堂,進而激發學生興趣,通過課堂把知識轉化為學生的能力和方法。
3.估準確效果。預期教學效果,一是通過課堂練習、提問、課后作業完成情況,了解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尤其是學習方法和能力的改進和提高。二是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教學效果的評估,是對說課、教學等過程的綜合反饋。
1.把握學科特點是基礎。學科不同,教材的邏輯結構、教學大綱、教學目標都有很大的差別。比如,數學教學,重點是理性思維、邏輯思維方式,要求推理嚴謹、計算正確,能夠聯系實際解決問題。因此,必須以課標為前提,以教材為依據,對教材的理解、過程的設計、教學反思都要充分體現學科特點。
2.改進方法是核心。教無定法,貴在創新。在教學實踐中,廣大教師總結積累了任務驅動、團隊合作、自主探究等方法,這些方法的應用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果,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值得推廣。但隨著經濟社會日新月異的快速發展,人的價值觀、生活方式、思維方式也在變化。因此,針對不斷變化的情況,就一定要堅持創新。比如,關注學生的個性,提供一定的空間,培養較強的參與感,讓學生樂于動腦、動手、動口,形成教學雙向互動、積極參與、善于質疑、樂于思考的教學模式。
3.總結反思是關鍵。說課的目的,是為了完善思路,提高教學效果。在盡量“說”清楚的前提下,還必須努力“聽”明白,只有把同行的意見內化于心,付諸教學過程,“說課”才有意義。課后說課是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只有認真地反思總結,才能有心得、有收獲、有提高。為此,要善于聽取意見,積極總結,努力應用到教學實踐的過程,就是教學能力提高的過程。
綜上所述,說課是提高教學研討效果的有效途徑之一,善于組織引導,就能充分調動廣大教師廣泛參與的積極性。比如組織說課大賽、優秀說課模板評比。同時,及時總結說課過程的好做法、好思路、好經驗,有效推廣。這樣,“說課”就一定能在教學過程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