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濤 中銀證券全球首席經濟學家
2017年,中國經濟在經歷多年持續下行后首次增速回升,引發了業界所謂“經濟新周期”的激烈爭論。“新周期”成為一時之顯學。近期,又有一種“新周期”概念被熱炒起來,即人民幣對外升值的所謂“匯率新周期”。
“8·11”匯改以來,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三次遇“7”不過后,終于在去年8月份應聲而破。今年,在遭遇新冠肺炎疫情、經濟衰退、金融動蕩、大國博弈等輪番沖擊下,人民幣匯率繼續承壓,到5月底跌至十二年來的新低。但自6月初起止跌反彈,最近又創下了一年半來的新高。于是,人民幣“匯率新周期”之說越炒越熱。
事實上,最近人民幣匯率走強,主要是因為國內疫情防控出色、經濟率先復蘇、中外利差擴大、美元指數走弱等基本面因素戰勝了各種消息面的利空。從理論上講,任何時點上,影響匯率升跌的因素都會同時存在。只不過,有時以升為主導,有時又以跌為主導,導致市場匯率呈現出非線性隨機游走的多重均衡特征。如果以簡單線性外推,往往失之毫厘而謬以千里。另一方面,影響貨幣升貶值的因素共存,也就導致匯率漲多了會跌,跌多了會漲,呈現有漲有跌的雙向波動。
從實體經濟看,我國經常項目收支基本平衡,顯示人民幣匯率趨于均衡合理;從金融部門看,低(升)買高(跌)賣的匯率穩定器作用正常發揮,民間對外凈負債保持基本穩定,資本流動對匯率走勢的影響偏中性。在此背景下,隨著去年匯率突破重要心理關口,人民幣匯率走勢大開大合乃情理之中。比如前期,在9月18日創年內新高后,境內人民幣匯率即出現了一波快速調整:9月底,中間價和收盤價各回調了約0.8%;但雙節長假過后首個交易日(10月9日),中間價就收復了大部分失地,收盤價則創年內新高。
盡管疫情防控有力、經濟穩中有進,但中央一再強調,我國經濟發展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特別是今后一個時期,將面對更多逆風逆水的外部環境。因此,必須增強風險意識、強化底線思維,做好較長時間應對外部環境變化的思想準備和工作準備。最近,中央進一步指出,當前經濟形勢仍然復雜嚴峻,不穩定性、不確定性較大,我們遇到的很多問題將是中長期的,必須從持久戰的角度加以認識,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上述判斷和戰略,對于預判人民幣匯率走勢的啟示是:中國經濟具有較強韌性,從而為人民幣匯率保持基本穩定提供了堅實的基礎;但內外部不確定性、不穩定性較大,又可能加劇人民幣匯率的波動。通俗地講,就是當市場過分悲觀時,中國實際情況并沒有那么差;而當市場過于樂觀時,中國前景也并非是一片光明。短期看,人民幣匯率的這波反彈已累積了一定升幅,市場需要關注復蘇利好兌現、外匯政策調整、海外疫情反彈、美國選情意外、金融市場變盤等因素可能觸發的人民幣匯率回調。
作為并非專業從事外匯交易的絕大多數企業,與其去猜是否存在所謂“匯率新周期”,還不如適應匯率雙向波動的新常態,進一步樹立風險中性意識,逐步健全財務紀律,減少貨幣錯配,運用適當的工具和方法管理好匯率風險,以集中精力做好主業。本輪人民幣升值對出口企業的財務沖擊,就是又一次生動的匯率風險教育。如果大部分企業都能從微觀層面控制好貨幣錯配和匯率敞口風險,那么就能夠在國家宏觀層面降低系統性金融風險,進而也有助于我們更好地享受匯率靈活、金融開放帶來的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