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高暢 編輯/靖立坤
政策修訂主要是簡化了銀行的業務流程,推進電子憑證的使用,使申報主體辦理間接申報業務更加便利。
日前,為適應銀行業務的發展,規范申報主體通過銀行進行國際收支統計申報(下稱“間接申報”)業務和銀行辦理業務使用的涉外及境內收付憑證,外匯局發布了經修訂的《通過銀行進行國際收支統計申報業務實施細則》(匯發〔2020〕16號,下稱《實施細則》)與《境內銀行涉外及境內收付憑證管理規定》(匯發〔2020〕17號,下稱《憑證管理規定》)。新政放寬了對銀行收付憑證的要求、簡化了申報主體基本信息的修改流程、明確了電子憑證的作用,利于進一步便利間接申報業務的辦理。
我國的間接申報制度建立于1995年,與直接申報、專項調查共同構成較為完整的國際收支統計制度體系。通過間接申報獲取的銀行代客涉外收付款數據,是編制國際收支平衡表的重要數據來源之一。
在《國際收支統計申報辦法》的統領下,間接申報制度經過25年的發展,目前已較為完善,先后推出《實施細則》《涉外收支交易分類與代碼(2014版)》《憑證管理規定》《通過銀行進行國際收支統計申報業務指引(2019年版)》《通過銀行進行國際收支統計申報業務核查規則(2017年版)》五部規范性文件,分別從間接申報的總體原則、標準化交易分類、收支憑證載體、常見疑難業務、數據邏輯關系方面,對相關業務辦理進行了規范和指導。間接申報的組成制度隨著申報主體涉外業務和銀行辦理模式的發展而持續更新,為準確統計我國非銀行部門涉外收付款提供了可靠保障。
《實施細則》是規范間接申報業務的總領性制度,對申報范圍、申報主體、申報方法、申報時間、申報流程、申報內容以及外匯局職責等均有原則性規定。主要修訂內容如下:
一是隨著電子銀行業務的發展,紙質憑證的使用逐步減少,《實施細則》放寬了對銀行印制涉外收付憑證的要求,明確銀行可使用電子形式《組織機構基本情況表》和電子憑證,還可根據實際需要適當調整憑證的內容和格式;同時也要求盡可能保持客戶跨行辦理業務的便利性。
二是“數字外管”平臺銀行版功能整合后,銀行可自主修改《組織機構基本情況表》,并對該表的建立和修改流程做了大幅簡化。
三是進一步明確退款的申報原則和1年以上歷史數據的修改方法,使之與《通過銀行進行國際收支統計申報業務指引(2019年版)》的規定一致。
四是隨著數據采集需求的變化,相應修改了《組織機構基本情況表》。主要是增加統一社會信用代碼、LEI編碼,同時刪除了“外方投資者國別(地區)名稱及代碼”“所屬外匯局代碼”,并將“機構傳真號碼”修改為“建表日期”等。
《憑證管理規定》用于規范境內銀行涉外及境內收付憑證的管理,對憑證使用、憑證印制、憑證備案等內容做了詳細規定。主要修訂內容如下:
一是取消了對涉外及境內收付憑證印制紙張材質及顏色的要求。
二是根據《實施細則》的規定,明確銀行可使用電子憑證或通過“數字外管”平臺進行申報,無需使用或打印留存涉外收付紙質憑證。
三是微調境內銀行涉外及境內收付憑證的要素名稱與填報說明。主要是將原收付款類型中的“預收貨款/預付貨款”修改為“預收款/預付款”,并將服務貿易項下的預收款和預付款也納入其中;將“對外付款/承兌通知書”中的“提運單號”修改為“提運單號/倉單號”。
四是銀行在確保相關信息完整、便利客戶業務辦理的前提下,可對涉外及境內收付憑證的內容和格式進行適當調整。
總體來看,《實施細則》與《憑證管理規定》的修訂主要是簡化了銀行業務流程,推進電子憑證的使用,使申報主體辦理間接申報業務更加便利。此外,國家外匯管理局將在官網每月公布銀行代客涉外收付款數據,與社會共享統計產品,供社會各界及時了解我國銀行代客跨境收付的資金流動總體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