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 方
(江蘇省南菁高級中學實驗學校,江蘇江陰 214400)
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社會整體信息化程度的不斷加深,教育信息化成為新課程改革與發展的必然趨勢。一部分教師對信息技術教學的重視度相對薄弱,導致初中信息技術課堂長期停留在傳統教育階段,難以滿足當下的素質教育需求。微課是教育信息化時代的產物,根據其界定概念“結合學生認知規律,運用信息技術呈現碎片化的學習內容、過程及擴展素材的結構化數字資源”可知,微課能與現代教育思想相契合。
為進一步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提升其信息素養,教師有必要查閱相關文獻,在研究微課特征與設計原則的基礎上,將微課與初中信息技術課堂相融合,以改善當前初中信息技術的教學弊端,彌補相應空缺,為信息技術微課教學的發展提出更有效的應用策略。
新課標提出的“三維目標”強調教學過程而非單一的教學結果,而初中信息技術教學現狀呈現的弊端卻與新課標理念相悖。隨著教育現代化的推進,學生需要更加豐富的教學內容、教學手段與資源,微課對初中信息技術教學的意義如下。
教學目標方面,微課的“動態呈現”特征使初中信息技術課程過程方法目標更易凸顯;教學內容方面,教師可基于微課,結合教材內容進行知識拓展,豐富學生的信息儲備知識;教學手段方面,突破了固有時空的界限,以新的教學形態為初中信息技術課堂增添了趣味;教學資源方面,在信息技術課堂中引入微課資源,可實現混合式學習,促進學生信息素養與自主學習能力的提升[1]。
微課視頻時長大多限制在3~10 分鐘,其內容凝練精簡,不會雜糅過多的形式化、不必要的內容。設計微課時需從實用主義角度出發,將教學內容的重難點、混淆點、易錯點等專門擇出凝練,減輕學生的認知壓力,有針對性地傳授初中信息技術知識,增強學生的學習信心[2]。
學生主體原則基于新課標的要求提出,在初中信息技術課程中,微課資源并不只是一個冰冷的教學應用工具,而是應當圍繞學生的情感需求與認知需求進行設計,如可以通過微課設計項目式、情境式教學活動,讓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在實踐中體會初中信息技術課堂的微課學習方式[3]。課程設計完成后,學生也可以翻轉角色,通過自己設計微課視頻的方式分享作品,使他們變被動接受為主動參與、求知。
微課引入的初衷是豐富課程,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為了充分發揮微課在初中信息技術課堂中的作用,教師應注重微課形式與內容上的趣味性,如在微課資源中融入矛盾沖突、項目驅動、貼近生活、作品設計等內容,以此增加微課的趣味性。學生的精神真正與微課教學內容產生共鳴,才能夠主動探索教師設計的微課活動環節,使信息技術課堂發揮其應有的教育教學功能。
基于微課設計的形式趣味原則,教師可運用微課開展信息技術課堂的導入環節,結合微課創設趣味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其展現出更加積極的學習態度[4]。
以“網絡是把雙刃劍”這一章節的教學為例,該章節的教學目的在于讓學生掌握各類網絡應用價值的體驗操作及正確認知。教師在制作微課視頻時,可將內容設計為一個卡通人物在瀏覽網頁,但在上網過程中“它”分別遭遇了三種情境。情境一:沉迷游戲與網絡信息,忘記了自己家中養的小花,花朵因為失去照顧而枯萎了;情境二:在網頁上注冊信息,將個人的隱私信息填寫在未知網頁上,收到陌生電話進行欺詐;情境三:在微信平臺、微博平臺上盲目從眾,容易被網絡上的語言煽動,在網絡上發布攻擊性語言。該視頻時長5分鐘,視頻播放結束后,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對該微課中的三種情境表達自己的看法,并以此展開討論,引導學生正確認知網絡,深化“網絡是把雙刃劍”的信息素養理念。
信息技術教材中的許多技能知識都可以遷移至現實生活情境中,教師需認真剖析教材內容,借助信息輔助工具創設課本知識與實際生活的聯結點,有效增強初中信息技術課程的趣味性。
微課視頻內容簡潔凝練,教師可以以完整項目作為驅動,通過微課教學基本的操作流程,高效再現操作細節,以一條完整線路引導學生進行學習,鼓勵學生以多元協作探究方式作出信息課程的項目探究[5]。
以“主題網站的制作與設計”的教學片段為例,教材對該章節的編寫順序依次為“設計主題網站”“制作網站”“網站的發布與評價”,三小節的子節也是依據操作順序對上述環節的具體操作流程進行教學。基于該章節的設計特征,教師可將該章節的微課視頻設計成項目驅動式教學的輔助探究微課,即在每小節課程伊始為學生錄制一個微課視頻。如確定并設計項目主題為“中秋起源及發展”網站制作后,教師在“制作網站”的第一步為學生設計一個時長為4 分鐘的“H5 制作網頁概述——“認識Dreamweaver”,學生觀看微課視頻后,開始根據教學視頻在計算機上熟悉Dreamweaver的相關工具。接著,學生繼續觀看“創建網站,制作首頁”的微課,在確定主題網站設計框架與內容的基礎上結合視頻內容繼續探究項目,直至完成項目的最后一個步驟。
教師利用微課展示重難點細節,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項目需求探究相應的信息技術知識,對于一些細節操作,學生能夠拖動或暫停進度條,反復觀看視頻內容,讓學生在項目探究過程中加深對信息技術要點的理解。
當前,微課教學并不僅限于單向的信息傳遞教學,交互式微課是在原有微課基礎上的創新與改進,即學生觀看在線微課視頻時,通過在特定點上回答自動彈出的問題,滿足學生的個性化練習需求[6]。
以“算法的描述”復習課片段為例,教師再次將新知教學時的微課視頻呈現給學生,但此時的微課內容稍做調整。在對新知進行教學時,為幫助學生理解算法,教師制作了“種植一粒種子”的動畫,用于解釋算法的含義,隨后在形象化的描述后顯示概念,指出“算法就是對生活中一系列解決問題的清晰指令”。在復習課時,“種植種子”后的概念呈現圖像不再出現,而是在微課視頻中彈出問題:“正如種植一顆種子,算法的概念是什么?算法綜合實例?”這時候需要學生在相應的答題框中輸入答案,正確即可繼續觀看與回顧微課。
目前,用于制作交互式微課的軟件多樣,如Adobe Captivate、Camtasia studio、Articulate Storyline 等均可實現交互練習。同樣,有關條件語句、循環語句等之類的微課復習課也能夠以此方式呈現,或者在一些知識點上給出拓展知識的網址鏈接,學生可跳轉學習拓展知識,切實實現交互式微課學習。
微課視頻一般控制在10 分鐘以內,教學可突破時間與空間的局限,教師可結合學生的共性問題,錄制一系列初中信息技術微課課后答疑視頻,學生課后可以根據需求直接選擇個人疑惑點來獨立學習[7]。
以“條件語句”課后輔導微課為例,該部分的教學內容相對抽象,學生容易對程序語言產生陌生感,難以突破對高級語言、邏輯運算的理解障礙。基于此,教師需要對課堂上學生產生的共性疑惑點——關系運算符、邏輯運算符的優先次序以及對邏輯表達式的解釋等知識點再次集成一個講解形象、重點突出的微課視頻,最好結合實例對相關知識點做出更加細化的講解。此外,教師也可針對課后題的解析過程進行剖析,如對“探究學習”部分的“Not(a>200 Or b=20)”的邏輯值進行講解時,需要從該邏輯表達式出發,對其中包含的運算符、運算符功能、優先級等作出解析,再將其融入題中求解最終值。對于課堂上的困惑點,學生可以通過拖動微課視頻快速捕捉到自己想要的解析內容,與傳統課堂相比,課后輔導微課的靈活度極高。
疑難解答微課具有傳統教學無法比擬的極強教學效果,學生變被動接受為主動尋求解答的學習主體,有效激發其課后學習動力,切實實現有針對性地進行課后輔導的教學目的。
本文結合初中信息技術課堂的教學現狀進行微課教學需求分析,指出微課獨有的教學價值。教師在初中信息技術微課教學中,應力求主體明確,將復雜的信息技術問題拆分成多個簡單的知識解答視頻,為初中信息技術教學注入活力,促進師生共建優質、高效的初中信息技術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