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明娟
(貴州省遵義市新蒲新區三渡小學 貴州 遵義 563126)
所謂作文,就是學生把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用文字表達出來。它是一種綜合能力的體現。為了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我在作文教學過程中,強調學生積極參與,摸索了一些方法。具體歸納如下:
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學生對作文發愁,往往是因為沒有材料。如何教會學生積累材料呢?
1.1 觀察生活。生活是寫作的唯一源泉,我們誘導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留心各種事物,不論是校內還是校外、家庭社會,還是大自然中的各種事情,都是屬于我們認識生活的范疇,都有利于我們開闊視野、豐富生活積累。我們要從積累作文材料的目的出發,引導學生有意識去觀察、體驗和思考現實生活,讓學生把每天所觀察到的各種事物,經過認真思考,將其中感受最深的一件或兩件,通過日記形式寫下來,這樣,天長日久,便會積累大量的生活素材和生活感受。因此,應該引導學生注意觀察生活,從生活中收集作文的材料。如春游、秋游活動,不用說是孩子們最愉快的事。有一次,我帶學生游覽鳳凰山,這是我市有名的原始森林,是游玩的好地方。我指導學生邊游覽邊觀察,處處做有心人。后來交上來的作文雖有不足之處,但都能抓住景物特點,童趣盎然。
1.2 廣泛閱讀。唐代大詩人杜甫有句名言,“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多讀書不僅能開拓視野,豐富知識,提高思想認識水平,而且能夠學習寫作知識和技巧,提高書面表達能力。語文教學的最終目的是要提高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在作文素質教學中,我們讓學生大量閱讀,教師去做學生閱讀過程中的啟發者。由于小學生的生活環境和活動范圍有限,加上知識基礎和認識不高,光靠觀察生活獲得材料是不夠的,還得引導他們廣泛閱讀,并教給一些閱讀的方法。在閱讀時,要求做到眼到、心到、手到,并從文中摘錄優美詞句、精彩片斷、名人名言、搜集科普知識,并以“朗誦會”形式進行交流,把個人收獲變為集體收獲。
1.3 勤作筆記。首先要善于寫讀書筆記,不僅能豐富知識,積累作文素材,也是練筆的一種很好的形式,特別是體會性讀書筆記,對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大有益處。其次是通過觀察生活,廣泛閱讀獲得的材料,不但要用心記憶,還要用筆記錄。譬如記下所聽過的廣播、見聞和感受,參觀過的公園、市場……不拘形式,可多可少。花時間不多,但日積月累,持之以恒,既學會了攝取材料的本領,也積累了寫作材料。
在閱讀教學中,抓住學生感興趣的能激發他們想象和表達的興奮點,采取多種多樣的練筆形式,是一條激發學生寫作的驅動力,提高作文質量的有效途徑。那么,如何抓住興奮點,促進多練筆呢?
2.1 喚起表現自我的欲望——擴寫。學生在獲取知識的過程中,如能得到同學們的認可和老師的贊揚,他們會感到十分快樂和自豪。例如:古詩具有篇幅短小、蘊涵豐富的特點,我讓他們仔細閱讀,并發揮想象進行擴寫。結果學生把平時所觀察、積累的有關景色、景物描寫的詞句該用的全都派上了用場,原來只有四句的古詩,就成了一段抒情、寫景的短文。
2.2 激發積極參與的熱情——改寫。我們認為,學生的求知欲,積極性和主動性需要不斷地激發和鼓勵。在學習《狐假虎威》時,我適時提問:假如讓他們來寫,會把它編成一個怎樣的故事呢?一個學生寫了《狐假蛇威》原來老虎遇上了狐貍,想吃它,狐貍則稱自己剛吃了一條毒蛇,若老虎吃了自己也會中毒的,老虎聽后便逃之夭夭了。經過改寫,一則簡單的故事又成了另一個精彩的故事。
2.3 引爆創造思維的火花——仿寫。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感到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則特別強烈。”根據小學生這一心理特征,我有意識地引爆學生創造思維的火花,進而轉化為寫作的內驅力。譬如學生讀了《媽媽,您錯了》一文后,我設計了《××,您錯了》一題,要求用倒敘的寫法,寫一件自己曾經被誤會了的事。結果有的寫自己被誤會“偷”書,有的寫自己被誤會“偷”錢,都寫出了真實的感受。
這是要解決從“要我寫”變為“我要寫”的問題。
3.1 實行高分政策。學生的心理一般是:我寫作文了——我能寫作文了——我要把作文寫得更好。順應這種心理,我采取了高分制,最好的還給打滿分,最差的也壓在及格線上,以激發寫作興趣。
3.2 學生互評互改。教師先提出評改的要求,然后引導學生兩兩相對,互相評改;或者組成有“作者”、“評改人”參加的小組,進行評改。“作者”可以回答提問,闡述意圖;“評改人”可講述評改理由,指出不足。學生參與互評互改,從而大家都有收獲。
3.3 運用鼓勵性評語。作文評語要以表揚為主,重在鼓勵。對作文中的問題和缺點,應作恰如其分的分析,并指出改正的方向。例如:有的作文盡管安排順序不恰當,但個別段落寫得有特色;遣詞造句雖不夠準確,但有些文句卻很有新意等等。
通過幾年來的教學實踐,我對學生的寫作水平頗為滿意。然而,我知道,這僅僅是個開頭,作文教學的改革,進一步提高寫作能力,需要我們不斷探索,不斷實踐,不斷總結。“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