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素貞
(福建省清流縣實驗小學 福建 清流 365300)
長期以來,我們小學低年級數學教師都在探索,力圖尋找到既適合教師的“教”,又適合學生的“學”的教學方法。新課改理念下,我們更加注重情境創設,構建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更好參與課堂互動的學習方式。然而,在實際教學中,我們碰到的矛盾是,學生參與度高,但學生思維訓練不一定就高。也有可能是學生一邊熱熱鬧鬧,但對學習卻不搭邊。數學教學的目標當然是讓學生掌握數學知識,培養學生數學核心素養,同時也達到了訓練思維的目的。數學學習要有“數學味”,數學味其實是指數學的抽象性。而小學生的年齡和認知特點決定了他們的思維形式是以形象思維和直觀思維為主要思維形式。抽象思維與形象思維如何聯系在一起?如何來尋求兩者之間的統一?筆者認為,讓學生在數學課堂動筆畫出數學,在簡單的涂鴉中就可以實現抽象思維與形象思維的轉化。
興趣,是一種心理傾向,它帶有較強的感情色彩,是發現新的事物和創新思想的動力之源,也是學生學習的內驅力。有興趣,才能發現優點,聚焦優點,從而進入一個新奇的世界。心理學告訴我們,興趣也是學生創新能力和創新意識的動力。學生只有對學習材料感興趣,才能迅速捕捉出其中的意義,進而進入積極的觀察、思考、探究的狀態之中。興趣不僅是最好的老師,也是最強大的心靈力量。低年級的小學生,剛剛離開幼兒園,進入小學后,他們還未進入新角色、新狀態。讓他們愛學、想學的唯一出路就是培養學生對學習材料的興趣。小學生形象思維能力較強,對于抽象的數學,老師不妨讓他們動筆來畫一畫。這樣不經意的涂鴉中,不僅激發了小學生的形象思維潛能,而且學會了數學知識。上《有趣的規律》一課時,我先通過視頻展示生活中各種各樣有規律的物體,如:鵝身上的花紋,商店里地板上的瓷磚,衣服、毛巾、雨傘上有趣的規律。他們驚奇地瞪大了眼睛,對色彩鮮艷的畫面發出了驚嘆和贊美:“真美啊,沒想到生活中居然存在這么多數學中的規律。”再讓他們自己畫規律時,學生們的熱情高漲,積極思維,畫出許多意想不到的有趣規律。這節課,一年級的小朋友一直保持高昂的興致,對于圖形,他們總是充滿激情。在簡簡單單的涂鴉中,學會了認識規律,尋找規律。他們一碰到這種題,就會覺得興趣滿滿。有趣的課堂,就是這么精彩。
解決數學應用題,其關鍵就是尋找等量關系。單純的文字題,學生如果沒有較高的文字領悟力,就很難理清題意,達不到審題的目的。數學與圖形相結合,就讓抽象的題意變得形象直觀。數形結合,還可以用圖形揭示文字中蘊含的數量關系。對于理解能力、接受能力較差的部分學生,通過紙上畫畫涂鴉,可以幫助他們迅速理解題意,化繁為簡,通過直覺迅速找到答案。題中的數量關系就可以在圖形中直觀地呈現出來。
例如:二年級下冊“兩步計算的實際問題”的教學,題目:勝利鞋店有男鞋125雙,女鞋比男鞋多75雙,男女鞋共有幾雙?這道題,畫出線段圖就可以很好地幫助我們思考和列式。借助線段圖的直觀形象,學生很快理解了:“125+75=200(雙),200+125=325(雙)”的緣由,不需要老師畫蛇添足的講解。
學生的想象力雖然豐富,但如果不畫出圖形,就會出現想象不周密、不嚴密的狀況。而通過畫數學的方式,不僅可以以畫促思,還可以幫助學生突出重點形成整體思考的習慣。學習《長方形和正方形》時,有這么一道題:要給一個正方形池塘栽樹,每邊栽6棵樹,四邊最少栽多少棵?不出所料,有些學生脫口而出“24棵”。真的嗎?學生有些困惑。我適時提醒:把圖畫出來看一看吧!學生一下子興奮起來,紛紛動筆,不一會,只聽見下面有人叫:“不是24棵。”“是20棵。”……響應的學生越來越多。剛才的疑問也在動筆畫的過程中解決了。要求四邊最少栽多少棵,重點是要弄清關鍵詞語“最少”的含義。單純想象,容易考慮不周全、不嚴密。畫出圖形,不僅形象直觀,而且突出了重點。
數學是建立在邏輯思維基礎上的思維學科,也是我們認識世界的工具。然而,由于其抽象性,使人們總以為數學是枯燥乏味的。事實上,數學充滿了美感。數學甚至是藝術,是思維的精品藝術。有些簡單的等式,重新排序后就會體現秩序美。如:12=3×4;56=7×8;12=3+4+5等。數學中不缺乏美,缺的是發現美、捕捉美的敏感性。新教材為了適應低年級學生的審美需求,設計了很多鮮艷逼真的情境圖。這不僅滿足了低年級學生的審美需求,更激發了他們的興趣和創新激情。學習《欣賞與設計》時,我為大家提供了很多現實圖案,如瓷磚上的圖案、包裝盒的圖案、花布圖案等拓寬了學生視野,體驗了美感,使其產生創造的動力。
總之,數學的學習不拘形式,靈活多變。畫數學,僅僅是多種學習方式中的一種。但通過畫數學,為學生提供了一個更加自由與寬廣的思維空間。學生的思維不再局限于文字信息,而是通過文字圖形化讓數量關系形象直觀地展現出來。我們要為學生提供更多拓展思路的模式,就更應該重視畫數學的涂鴉。這樣,學生不僅學習到數學知識,形成核心素養,更為他們身心健康創造了條件,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