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川琪
(新疆庫爾勒市巴州石油第一中學 新疆 庫爾勒 841000)
新課標指出:“數學是人類的一種文化。它的內容、思想、方法和語言是現代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數學不僅是知識的學習,更是數學知識的傳播與數學思想的滲透,“你知道嗎?”在人教版教材里是以閱讀形式呈現的板塊,包含三方面內容:數學史、數學知識介紹、生活常識。對促進學生對數學概念、方法和思想的理解;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幫助學生了解古今中外數學文化價值,感受數學的博大精深,領略人類的智慧和文明發展;體會數學應用價值及與生活的密切聯系,感受數學思想的精髓、感受數學藝術的魅力與激發學生對數學的學習興趣與動力等方面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課堂教學中要采取有效的教學策略,讓“你知道嗎”在數學課堂中充分發揮其豐富學生對數學發展的整體認識,拓寬學生的知識面,提升學生的數學素養,傳承數學文化的功能,成為提升數學課堂教學的效果的重要手段。
數學不僅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而且具有豐富的人文價值,“你知道嗎”中的數學史包括歷史上的數學著作和數學家,數學知識的演變和發展等。教師在教學中應巧妙應用這些史料傳承數學文化,提升學生數學文化品位。
1.1 重視閱讀,深入理解。數學是一門學科,其實也是一種語言,它離更離不開閱讀,在教學中教師應有意引導學生仔細閱讀這些史料,培養學生的動態數學觀、數學文化價值觀,讓學生在閱讀中感受到數學的魅力和精彩,感悟到數學的厚重文化。
例如(六年下冊《認識負數》教學片段)課件出示教材第4頁你知道嗎內容。其實,負數的產生和發展有著悠久的歷史,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
(1)看了介紹,你對負數又有什么新的認識?
(2)你有什么感受?
用圖文結合的方式向學生介紹負數的發展史,使學生了解負數產生與發展過程。數學并不從來都是我們所看到的面貌,數學的概念、符號、表達經常是在動態變化發展的。通過對負數表示方法的歷史回顧,激發學生對數學史的興趣,并通過符號化的過程,感受用“+”“-”表示正負數的簡潔性,滲透符號意識,體會數學的符號價值。
1.2 提供平臺,滲透思想教育。數學史是進行德育教育的有效平臺,教師在數學教學中應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使學生在數學學習過程中受到文化侵染,提高數學素養。
例如(四年級下冊小數的意義教學片段)你知道小數的歷史嗎?其實小數一開始不叫小數,叫微數。究竟小數是什么時候提出的,誰提出的呢?一起翻開書本P33 來了解一下吧。
學生閱讀后交流感想。
(學生通過閱讀,在感受強烈的民族自豪感的同時小數歷史有了初步了解。)
課堂教學不僅要讓學生獲得知識,還要發展學生的能力。“你知道嗎”中的數學知識主要是教材中加深內容和學習內容的拓展,與新授知識聯系密切,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教師應合理利用這部分內容,幫助學生完善新授課知識內容的構建。
2.1 融入教學,完善認知。此類“你知道嗎”的內容與教學內容緊密聯系,因此可以直接拿來融入到課堂教學中,轉變為新授內容,成為精彩的教學環節,以對新授內容加以補充,完善認知。
例如(五年級下冊求最大公因數教學片段)這節課,同學們通過探索,發現,學會用不同的方法,求兩個數的最大公因數。你還想了解“求兩個數的最大公因數”的其他方法嗎?
這種方法是怎樣做的呢?請同學們自學教材第81頁“你知道嗎?學生自學后交流反饋。
利用分解質因數的方法,可以比較簡便地求出兩個數的最大公因數。
例如:24=2×2×2×3 36=2×2×3×3 24 和 36 的最大公因數=2×2×3=12
兩個數所有公有質因數的積,就是這兩個數的最大公因數。
(為學生的知識面的拓寬,在教學《最大公因數》后,可把“利用分解質因數的方法求兩個數的最大公約數”作為拓展學習的內容,從而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2.2 設置練習,拓展思維。由于這類內容與新學知識有著密切關系,這部分內容的補充使得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掌握和理解有很大益處,同時又在知識后面設置一個問題以運用新知來解決。所以這類內容的“你知道嗎”可以設置成練習題,以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訓練,延伸課堂內容,拓展學生思維。
例如(六年級下冊教學片段)同學們,反比例關系也可以用圖像來表示。請同學們觀察教科書上“你知道嗎”中的圖像,圖中相應的點連起來后是一條什么線?
學生反饋這些點不在同一條直線上,連接起來是一條曲線。
反比例關系圖像和正比例關系圖像有什么區別?誰來說一說杯子底面積分別是40平方厘米,50平方厘米,55平方厘米時水杯的高度是多少?當水杯的高度是5厘米,10厘米時,杯子底面積分別是多少?
(通過向學生介紹反比例圖像,并引導學生對正反比例圖像進行比較,幫助學生從直觀的角度理解正、反比例關系的本質特征。)
數學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你知道嗎”中生活常識的內容主要是指數學知識在生活中的應用和生活中一些基本常識、信息。這部分內容有效鏈接了生活實際,教師在教學中應有效運用,讓學生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數學離不開生活,使學生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3.1 創設情境——激發興趣。在情境中學習數學,是學生最感興趣的學習方法;貼近生活去學習數學,是最能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方法。創設學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可以更為有效激發學生主動學習探究的興趣和求知欲望。例如(一年級下冊認識人民幣教學片段)
(在完成練習課后,教師出示一些商品以及用小數表示的商品價格的圖片)
我們學習了如何表示商品的價格,但你們見過這樣的表示方法嗎?
學生反饋見過。
在哪里見過呢?
學生反饋商場、文具店……
是的,這種表示的方法在生活中更為常見,而且比較方便。那你們知道這是表示幾元幾角?
教師小結: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把幾角寫在小數點的后一位,把幾分寫在小數點的后兩位。
(通過介紹生活中另一種表示商品價格的方式,讓學生將課本知識與生活常識連接起來,感受生活處處有數學。)
3.2 布置實踐作業——反饋提升。這方面內容的“你知道嗎”的特點是與學生的生活聯系密切,所以可以利用這些內容來設計實踐性作業,讓學生在鞏固新知的同時強化數學與生活的聯系,拓展學是呢個的認知,讓學生體驗到數學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和能力。
例如(五年級下冊《圖形的運動》教學片段)利用圖形的變化可以設計出許多美麗的鑲嵌圖案。你們看,這是一些藝術家利用幾何學中的平行、對稱、旋轉等變換,設計出的鑲嵌圖案。
(多媒體課件出示第86頁“你知道嗎?中的鑲嵌圖案,教師可以再收集一些圖案,展示給同學。)
他們是利用怎樣的數學變換設計出這些美麗的鑲嵌圖案的?欣賞了這些美麗的圖案后,你有什么感受?請同學們課后小組合作,自主創作后進行作品展。
(欣賞這些作品,一方面可以使學生體會數學美,體會數學的價值。另一方面,可以使學生回憶圖形變化的方法,為學生利用圖形變化進行創作提供思路。)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對于教材中“你知道嗎”有效運用的思考與實踐,還要進一步的開發與完善。總而言之,教師要充分理解與挖掘“你知道嗎”這一重要課程資源蘊含的文化價值、思想價值,有效的運用于課堂教學之中,才能真正彰顯出其文化價值,才能激活學生的思維,全面發展和提升學生的數學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