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春霞 酒泉市第二中學
經典文學擁有典雅而規范的語言,深邃的思想,精美的結構。閱讀經典不僅能讓學生汲取深厚的思想精華,更可以讓學生了解世界,了解人生,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給學生提供切切實實的精神養料。那么,如何在淺閱讀時代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引領學生閱讀經典呢?
許多經典作品翻拍的影視作品已經成為經典。鮮活靈動的人物,耳熟能詳的情節,傳唱不衰的曲目,影響較為廣泛。在學習課內節選的名著時,通過播放影視劇的精彩片段或插曲,以精彩的情節或攝人心魄的旋律吸引學生,讓學生獲得直觀的感受,去感受原著的魅力。如在學習《武松打虎》時,讓學生觀看武松打虎的視頻片段,學生被故事情節牢牢吸引,屏息凝神,不時驚呼慨嘆。如此驚險刺激的情節,用文筆如何去描摹、展現呢?在閱讀中學生會發現,文本對武松細膩的心理描寫、詳盡的動作描寫,比影視劇更勝一籌。經過選文的鋪墊,教師進一步引領學生閱讀相關名著的其他章節,在分析對比中,讓學生感受文字的精妙,體味閱讀的趣味,以此來開啟學生閱讀名著之旅,順理成章,水到渠成。
師生共讀名著,在交流探討中形成情感的共鳴,達到認識的提升,從而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如受中外文化差異的影響,學生普遍反映閱讀外國名著存在困難,往往一觸即返。教師可充分利用學校電子圖書閱覽室這一資源,選取一些精彩片段,推薦給全班學生閱讀,讓學生在閱讀中發現書籍選材的趣味、情節的精彩、立意的深遠。如在閱讀《格列佛游記》時,可選擇格列佛初到小人國利立浦特時如一座“巨人山”所受的待遇,在大人國一下又變為可憐的矮子被當作玩偶等情節,使學生感受作者神奇的想象、夸張的筆法,享受書中那異想天開的情節和橫生的妙趣。興致正濃,欲罷不能,曾經的閱讀障礙得以化解,學生順利走進名著。
“不動筆墨不讀書”,為了讓學生養成勤動筆的習慣,在讀中積累優美詞句、精辟思想,可組織“讀書摘錄評比”“名著知識競賽”“讀書推薦會”等活動,給學生提供展示自我的機會,督促學生有效持續地閱讀。“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沒有思考的閱讀,就如同一個瀏覽器,只是看看熱鬧而已,閱讀成效大大降低。“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鼓勵個性閱讀,培養思維的求異性,開展“讀書心得交流”“辯論會”“讀書征文比賽”等活動,能督促學生邊讀書邊思考,對所讀內容進行比較、鑒別、評價,引導學生思考分辨書中人物言論及言行的是與非,從而校正自身的言行,使讀書達到質的突破。通過這一系列活動,學生在師生的肯定、贊譽和鼓勵中,獲得成就感、滿足感,自然激發了讀書的熱情,享受讀書的樂趣。
進入初中階段,學生課業負擔加重,課外閱讀嚴重縮水,這時可借助“聲閱讀”平臺,如“有書共讀APP”“喜馬拉雅FM”“懶人聽書”“得到”等媒體來親近經典,讓學生解放眼睛,釋放耳朵,隨時隨地利用碎片化時間進行“聲閱讀”。但聽只是手段,打開書本,潛心閱讀才是目的。因為聽是被動接受,缺乏思考,容易流于浮淺。在親子共聽的過程中,可談感受、品人物,在親子互動交流探討中發現作品之精彩,體悟聽書之不足,在意猶未盡之時,翻開書本,追逐文字,享受閱讀。
教師扎實的文學功底、深厚的文學素養和濃厚的閱讀興趣,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教師對作品內容的熟知,談到情節、人物,信手拈來,如數家珍,能使學生聽得興趣盎然,意猶未盡;評價人物、主題,教師獨辟蹊徑,見解獨到,能使學生茅塞頓開,了然于心。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教師的言傳身教,以身示范,能使學生耳濡目染,聆聽效仿,長此以往,必然會引領他們走進名著的世界。
蘇霍姆林斯基說:“把每一個學生都領進書籍的世界,培養他們對書的酷愛,使書籍成為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星。”時代之潮流不可逆,傳統之方法亦不可棄。將數字閱讀與經典閱讀、淺閱讀與深閱讀相融合,把學生領進書籍的世界,能使他們在閱讀中涵養精神,豐盈靈魂,拓展心胸,在閱讀中尋找前行的方向,達成與世界的溝通與交流。
(本文系2018年度甘肅省“十三五”教育科學規劃一般自籌課題《淺閱讀時代如何引領學生走進經典》的研究成果,課題立項號:GS[2018]GHB24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