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耀權 渭源縣清源中學
渭源縣是六盤山片區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甘肅省深度貧困縣,也是國務院扶貧辦定點幫扶聯系縣。筆者所在課題組,以渭源縣清源中學為例,緊盯學生課外閱讀現狀,開展調查研究,積極尋找對策,旨在讓更多人重視農村學生的“精神正餐”。
課題組對該校三個年級22個班的918名學生發放《中學生課外閱讀調查問卷》,通過分析比對,發現貧困縣區中學生課外閱讀存在以下問題:
1.經濟條件受限,大多數家庭沒有營造閱讀氛圍。絕大多數學生家長迫于生計外出務工,近一半是精準扶貧戶,沒時間、沒精力主動讀書。75%以上家庭書籍存量為零,家庭沒有閱讀氛圍。50%的學生課外在家干家務,30%的學生看電視、玩手機,僅有5%的學生課外閱讀書籍。貧困縣學生的課外平均閱讀量每天不足500字。
2.學生閱讀方法不當,閱讀主動性不強。77%的學生只選擇教師推薦或課堂上講過的內容閱讀,10%的學生只為完成某次作業去閱讀,閱讀處于被動狀態,存在著為完成任務而閱讀的現象。學生普遍不會選擇圖書。約有20%的學生對借閱的圖書粗略看一遍,收獲甚小,只有30%的學生在閱讀時能夠做一下摘錄,有一定的收獲。
1.搭建資源平臺。一是開展親子閱讀,營造良好的閱讀氛圍。二是在校內每周每班開設一節閱讀課,由語文教師指導學生主動閱讀。三是周一至周五下午開放圖書室一小時,組織學生開展讀書借閱活動。四是每天下午大課間開放閱覽室,供學生自由閱讀。五是在樓道等地組建開放式閱覽室,為學生創造良好閱讀條件。六是各班教室建成圖書角,保證學生的閱讀需求。七是利用網絡平臺及家庭網絡資源,開展電子閱讀。八是結成教育聯盟,讓城鄉的學生互通有無,資源共享。
2.搭建展示平臺。為了激發閱讀興趣,充分展示閱讀成果。學校開辟了“新書目”“探尋名著”等櫥窗專欄,定期宣傳學生閱讀心得。學校廣播站也設立“閱讀之聲”,讓學生介紹閱讀心得。學校組織“講故事比賽”,講名著中的情節、偉人的足跡、民間的傳說、家鄉的風俗等。這些閱讀成果展示平臺有力激發了學生的閱讀興趣。
3.傳授閱讀方法。啟發誘導學生粗讀與精讀相結合,在整體了解內容的基礎上,對某些片段或章節邊讀邊摘,或熟讀牢記。在精讀的同時掃讀、跳讀、錯序讀等,鼓勵學生勤寫,養成使用工具書和“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習慣。合理安排一天的課余時間,見縫插針閱讀一些報刊,及時總結經驗。結合名師經驗談,總結閱讀類型、方法,開展閱讀方法經驗交流會。
1.語文學習氛圍空前濃厚。將比較閱讀等形式引入課堂,使閱讀的針對性更強,效果更好。閱讀匯報課,學生在交流中展示自己的閱讀所得,碰撞出創造思維的火花,激發閱讀探究的興趣。學生的寫作水平和閱讀能力均有明顯提高,愛好特長得到充分發展,取得了突出的成績。課外的源頭活水正源源不斷地注入以往封閉沉悶的語文課堂,使課堂煥發出無限的生機與活力
2.發展了學生校內外的閱讀特長。一年來實驗班學生參加各級各類閱讀競賽都獲得了優良的成績。在縣市閱讀之星爭霸賽中,參賽人數占學生人數的50%,而獲獎人數占參賽人數的88%。學校每年3月份舉辦主題讀書節活動,如“閱讀點亮智慧書香潤澤心靈”等活動,開展“閱讀爭霸賽”。學生在各類閱讀競賽中獲得了優異成績。
3.強化了教研興校的辦學觀念。課題實施的整個過程帶動了全體教師對教育理論和先進經驗的學習和研究,帶來了教育理論的普及,推動了課堂教學的改革,推進了語文教改的進程。整個實驗過程迫使教師人人動腦動手搞教研,在全校形成了空前濃厚的教學研究氣氛。語文教師及時總結研究結果,撰寫的論文發表在省級刊物并獲得省市級獎勵。
4.促使了家長教師讀書熱情的日益高漲。在課題研究的帶動下,“讀書俱樂部”“親子共讀”應運而生,讀書論壇順利開講。教師做筆記,寫感想,談收獲,發見解,家長談感想,說體會,家庭閱讀氛圍日益濃厚。教師們不僅提高了知識水平,而且豐厚了知識儲備,視野變得更加開闊,教學能力與思想品德素質也有了很大提高。
(本文系2016年度甘肅省“十三五”教育教學規劃課題《農村中學課外閱讀現狀分析與應對策略》的研究成果,課題立項號:GS[2016]GHB1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