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愛雄 山丹縣位奇鎮學區
“閱讀”與“寫作”是語文教學中不可缺少的兩個重要環節,兩者相輔相成。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應探索兩者的融合途徑和相互滲透的策略,實現閱讀與寫作教學的有機結合。下面,筆者結合教學實踐談一談“讀寫結合”教學模式的構建。
長期以來,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閱讀教學普遍受到師生的重視,教師可從生字認讀、閱讀理解、文學欣賞等方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但往往忽視了寫作在閱讀教學中的滲透。在“讀寫結合”視域下的閱讀教學中,教師應有意識地創造機會,引導學生進行寫作訓練,通過改寫、擴寫、寫讀后感等方式,實現以讀促寫、以寫促讀。
比如,在《陶罐和鐵罐》一課教學中,學生在教師的引導和點撥下,對陶罐和鐵罐的“性格”有了全面的認識。此時,大多數學生都認為鐵罐的下場“罪有應得”,但也有學生對鐵罐的遭遇表示惋惜。對此,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對文本進行改寫,讓他們根據自己對文本的理解,賦予鐵罐新的“性格”和“命運”。通過課文改寫,不但能讓學生從新的角度理解課文內容,加深對課文主題的認識,而且能讓他們在課文的啟發下展開聯想與想象,進行文學創作,促進學生閱讀能力與寫作能力的全面提高,實現“讀寫結合”教學模式的構建。
在傳統的寫作教學中,教師往往只注重寫作技能的訓練,忽視了學生寫作素材的積累和視野的拓展,這顯然不符合新課標理念下小學寫作教學的要求。教師應將寫作教學作為一個平臺,實現與閱讀教學的融合,讓學生在寫作教學中既能學到相關知識,又能掌握閱讀和寫作的技巧。
例如,在以《我的媽媽》為題的記敘文寫作練習中,為了培養學生描寫人物的能力,教師可以選取老舍的《我的母親》、鄒韜奮的《我的母親》、周國平的《用什么報答母親》等文章中的經典片段,讓學生對比閱讀,并通過小組討論的方式,說一說這些名家名篇在動作描寫、語言描寫、外貌描寫、心理描寫等方面的特點,以及對自己完成寫作練習的啟示。
將閱讀融入寫作教學中,不僅能夠拓展學生的知識視野,提高他們的文學素養,使他們具有高質量的“輸入”,而且在優秀文章的熏陶和啟發下,學生會主動嘗試總結寫作的技巧和規律,從而獲得高效的“輸出”,在“輸入”和“輸出”相互轉化的過程中,學生的讀寫能力會得到提高,“讀寫結合”教學模式的構建自然水到渠成。
在新課程標準指導下的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應善于組織各種課堂活動,要讓學生在活動中實現興趣的培養、知識的體驗、能力的鍛煉和素養的提升。教師應以課堂活動為平臺,積極構建“讀寫結合”教學模式,使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在語文實踐活動中得到全面的培養和鍛煉。
比如,在學習《白鵝》一文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將文中用到擬人修辭和進行動作描寫的語句圈出來,并說一說這些語句分別表現了白鵝“性格”和“外貌”上的哪些特點。在此基礎上,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擬人化修辭手法和動作細節描寫的作用,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我說你做大家猜”的課堂小游戲。整個游戲過程如下:首先,教師在黑板上寫下某種動物的名稱。其次,讓一名學生根據自己日常生活中對這種動物的觀察,并參照課文內容,通過擬人修辭和動作描寫描述這種動物的特點。然后,再讓一名學生根據上一位同學的描述,進行動作模仿。最后,全班其他學生根據這兩位同學的口頭描述和動作,猜出老師在黑板上寫的是哪種動物。
在游戲中,教師鼓勵學生以口述的方式進行練習,既能加深學生對《白鵝》這篇課文的理解,又能培養他們的口語表達能力,還能鍛煉其寫作能力,更能增強閱讀與寫作教學的趣味性,可謂一舉多得。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應注重對學生課外閱讀活動的組織和安排,并以此為平臺,通過讀書筆記、讀后感、佳句摘抄等形式,實現“讀寫結合”教學模式的構建。
對于低年級學生而言,教師可讓他們閱讀《安徒生童話》《三只小豬》《大衛去上學》等,并引導他們試著用3—5句話表達自己的閱讀感受;對于中年級學生而言,可讓他們閱讀《海底兩萬里》《木偶奇遇記》《夏洛的網》等,并引導他們將書中優美的或富有哲理的語句摘抄下來,整理成讀書筆記;對于高年級學生而言,可讓他們閱讀《居里夫人自傳》《閣樓上的光》《老人與海》等,并讓其寫一寫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