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 慧
(廣東省深圳市龍崗區可園學校 廣東 深圳 518000)
用微課構建初中英語生本課堂,教師的眼光不應局限于短短幾十分鐘課堂授課中,還應當更好地利用微課于課前預習和課后鞏固中,確保學生在各項關鍵時期都能通過微課來施展學習自主性,深切踐行以生為本理念,在成為課堂真正的主人的同時,能得到結合個人實際語言能力的個性化發展需要。
微課是用十幾分鐘乃至幾分鐘的時間來構建一項精華課程,在微視頻課程之中可加強學生對某一節課知識的系統化梳理,或是對教學內容的整體化了解,亦或是對某個語法概念之類的關鍵語言教學點的完全化解剖。因此微課使用的方式靈活多樣,教師可根據課程教學目標,或為了迎合學生的個性化需求而有選擇性設定。但無論怎樣的設定方式,都需學生在課前、課中與課后全力應用可來鞏固知識掌握、加強內容理解,或者是借用微課來展開語言實踐與訓練,提升綜合素質能力水平。首先為可應用于課前預習中,教師針對課程教學內容或某一項重要語言知識來精心制作精華微視頻,使學生能在課前主動學習到知識和內容,獲取初步了解認知。
本文主要探究的是重要語法知識的微視頻制作,教師通過短短幾分鐘的時間對一項重要語法點進行梳理,在其中呈現出語法概念、不同屬性分類以及拓展例句等其他細節化的知識框架形態,讓學生能在課前深刻掌握語法知識內容,獲取一定認知儲備后,根據教師任務指示來輸出預習成果,這能使教師在課前查閱后明確問題,以便有側重性地展開課堂教學。比如在講述語法“特殊疑問句的使用”時,可通過幾分鐘微視頻逐一呈現特殊疑問句的含義及具有引導性的特殊疑問詞:What, who, whose, which, where, when, why, how等;并對這些特殊疑問詞的意思及所對應的提問方式用表格或者思維導圖來做以立體智能化梳理;接著可出示一些不同特殊疑問詞所構成的特殊疑問短語,讓學生了解重要特殊疑問詞所拓展的特殊疑問句。
比如由what拓展的What time?What class?與what color?等,除此之外,還可包括肯定句與特殊疑問句間的聯系,這是初中階段語言檢測考核中最為常見的語法轉變形式,因此教師也需在微課中重點體現來加強學生理解。在最后可以通過相關練習題的展現讓學生進行解決,使之能對特殊疑問句的引導詞或者拓展的特殊疑問短語進行正確使用,并對肯定句進行特殊疑問句的轉換,在預習過程中加以內化。
微課、慕課及翻轉課堂是互聯網+背景下具有突出代表意義的三種高效教學模式,它們都具有一個共性,便是由學生獨立針對微視頻內容完成課前預習,而教師在課堂講授中則不需占用太多知識講解時間,而是將大部分時間留于學生之間或者師生之間展開對課前預習成果的探討,促使學生能通過自主協作與互助來解決預習中出現的問題,以對微視頻進行全面化梳理來增強掌握。之后教師在針對大部分問題之處施以專業性講解與點撥,助學生查漏補缺來提升其課堂成效。這樣的教學模式高度尊重了學生并完全依靠學生,能全面構建落實生本課堂。
比如在學生在課前預習中針對語法微視頻,做足了充分的知識學習與習題演練之后,教師可讓其提前反饋預習成果,其實也就是對習題的解答效果。之后,在課堂上首先展開小組互動,讓學生在組內校對習題答案,并根據不同之處指出某一成員存在的語法問題,而其他成員可根據自己對語法知識的認知與見解來向具有錯誤的同學進行指導,共同商討最為恰當的語法知識使用方式,促使組內各成員都能提升語法掌握。在此之后教師通過微視頻呈現習題答案,并根據對學生預習成果的檢測,向其專門化講解某一習題的語法知識使用狀況,這是為學生查漏補缺,加深其掌握效率。
但為了能促使學生對語言知識的實踐運用,獲以深層次掌握,教師還需結合微視頻設置相關語言訓練活動,讓學生能通過對語法知識的使用來創編故事小集錦,在其中任選一項主題,通過對特殊疑問句語法運用來做以全面性描述,并在成員之間彼此交流。這種方式,在學生進行獨立化語法探究之后,還能鍛煉其語言實踐能力,在生本課堂的構建中,確保學生多重學習收益。
基于微課的課后鞏固階段中,教師可將根據語法知識教學需要,或課程教學內容的需要來制作多個微視頻課件,便能分享于某一在線平臺內部,這樣當學生在課后鞏固中登錄平臺之后,便可根據自己的興趣所在,或者在課堂學習中出現的問題之處進行側重選擇,彌補個人存在的問題,并通過微視頻的頻率調控來自主操控學習的速度與進程,確保良好的語法知識吸收效果。這樣的課后鞏固形態也能促使生本課堂的高效生成,尊重學生的個體化差異來落實因材施教理念,確保每個層次等級的學生都能通過微課來實現個人語言能力的進步與發展。
總之,基于微課所構建的初中英語生本課堂中,教師對微課優勢的汲取應遍布于課程教學各項環節,關注學生的自主預習、互動探討與個性化發展需要,全面落實以生為本理念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