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國春
(浙江省蘭溪市第三中學 浙江 蘭溪 321100)
高中英語教師對學生自主學習的重視,要求其需對以往的教學結構進行改革,建立完善且優化的教學模式來對學生加以閱讀指導。那么對此本文將從學生閱讀學習的讀前熱身、讀時探究與讀后拓展三項關鍵時期展開全面性分析,探析教師如何優化教學策略與模式來給予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施展的機遇,以此增進學生對閱讀篇章材料背景知識的了解、文本結構與內容的深度分析以及內在情感因素的提煉,獲取較為充實的閱讀探究成果與收獲。
高中英語教師對學生自主閱讀學習的模式探索中,應極力突出學生學習自主性,以此對傳統局限面貌進行改善。在傳統閱讀教學形態下,教師過度注重強硬化閱讀知識的灌輸,將學生作為了知識接收站,限制了其思維與能力的發展。而這種強硬化的知識灌輸方式也會影響學生的最終學習效果,針對這種局限面貌進行改善,教師除了要提升學生的學習自主性之外,還要重視課程內容循序漸進的導入,這是為了保全其在后期的閱讀學習效率,讓其預先對課程內容的知識背景有所了解。結合這一想法,教師可在自主學習教學模式與策略的探索中讓學生進行讀前熱身活動,為其后期深入閱讀做足良好鋪墊。
教師可組織學生在課前展開高效率的預習探索,以施展自身自主學習技能,并通過相關預習任務的提出,讓學生的自主學習更具方向性。就以人教選修八《Cloning》為例,本單元課程主要以話題——克隆技術而展開,教師在分析主要教學內容之后,可根據教學側重點來為學生布置相關的預習任務,讓其完成獨立的探究,以獲取對教學內容背景文化知識的了解。比如可包括:(1)初步閱讀本課前一部分的文本內容,提煉與克隆技術相關的生詞、短語、句型以及長難句句法結構等知識點,并通過查閱字典或智能化檢索方式進行含義的解析;(2)通過互聯網大數據背景搜尋與克隆技術相關的新聞資訊、外刊報道以及其他專業性材料,并結合自己在初步閱讀中的所感所悟進行簡短的總結;(3)試著回答課時各篇章文本下所列出的問題。
諸如此類預習任務要求分別指向了學生對本節課語言知識、文化背景因素以及閱讀篇章概況的探索,能讓學生借助一些智能化設備在自主閱讀過程中獲取一定的情感積淀,以此讓學生進行良好的讀前熱身,以便于提升后期深度閱讀探究效率。
高中英語教師針對學生自主化閱讀學習的模式與策略探索中,借助課前預習讓其進行了讀前熱身,并通過預習任務的布置,讓學生借助智能化手段對課時知識及背景因素進行了預先了解。在此之后,學生的自主化閱讀學習來到了正式課堂中,這一環節中教師要注重學生對課時中相關閱讀篇章的深入探索與解析,并立足于此來鍛煉其較為關鍵的閱讀技能及思維,提升其綜合閱讀實力水平。
2.1 教師發布閱讀任務,引導學生預先進行獨立探究。在針對學生閱讀自主化學習的模式和策略的設計中,有關學生在課堂中針對課時相關閱讀篇章展開的深入探索與解析,教師可通過兩個階段來進行,一是由教師發布閱讀任務來引導學生預先進行獨立探索,鍛煉閱讀技巧與能力來獲取對教學內容的理解;第二是由學生結成學習小組,同時參照各自獨立探究的成果來在小組內部進行成果的分享,以及有關閱讀文本內容的互動探討,借此拓展閱讀思維,獲取對閱讀文本深層次的理解與領悟。首先研究的是第一項舉措,教師發布閱讀任務來小學生進行預先的獨立探究。
教師可選取選修八《Cloning》這一單元Reading模塊的語篇“Cloning: Where is it leading us”作為重點研究篇目,設計閱讀任務引導學生對此進行多角度解析,其中包括:(1)以略讀方式定位各段落主題句,明確段落大意之后串聯全文,獲取對整體篇章內容的理解;(2)根據對整體篇章的大致理解來構建邏輯思維導圖,探析作者的寫作意圖以及安排的各項層次結構(此文本呈現為The basic concept of cloning, the main use of cloning technology, the specific process of cloning, the doubts and controversies encountered by cloning technology等);(3)根據所繪制的思維導圖來對照語篇內容提取關鍵信息,從多角度出發加強對語篇內容的深入解析,以獲取更深層次的閱讀理解。
這樣的任務指向了學生對閱讀語篇的獨立探索,學生在教師引導下展開自主化學習,由此通過略讀技能的鍛煉獲取對篇章的初步認知,并基于初步認知繪制有關語篇的脈絡層次導圖,暢通閱讀思維來獲悉語篇結構,最后便是根據所繪制的導圖參照語篇內容進行信息的處理、總結與概括,在自主化閱讀學習探索下獲深層次的理解。
2.2 參考獨立探究成果,指導學生在小組內互動探討。教師在課堂對學生進行閱讀自主化學習指導中,通過任務的布置與實施,能讓學生參照語篇內容進行獨立的閱讀探索,鍛煉閱讀技能并拓展思維獲取深層次理解。這之后,教師還要指導學生參照獨立探究的成果,在小組內部進行互動探討,結合單元或語篇的重要話題進行彼此觀點的交互,以提升對語篇背景意義的確切認知。借此不僅能達成閱讀教學的情感目標,還有利于建造學生的閱讀素養品質。
就比如在“Cloning:Where is it leading us”語篇學習時,在歷經了學生的自主化獨立探索后,教師也可引導學生通過合作式探究來展開不同形式的自主化閱讀學習。這時要求學生結合本語篇所凸顯的“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he development of cloning technology.”爭議性話題展開組內探討,這項爭議性話題的輸出有利于學生在合作式的自主學習活動中拓展思維,借此構建批判性活動氛圍來鍛煉學生在閱讀探究中的邏輯思維能力、語言組織與交際能力、信息處理與論證能力,以及其他方面的關鍵技能。學生可根據在讀前熱身中所搜集的有關克隆技術的材料,并參照本語篇觀點信息進行自我想法的充分表達,同時借鑒他人的客觀看法,以此獲取對本課時語篇的透徹化理解,并通過對此社會話題的剖析來深化自身的責任感意識,在自主化的閱讀學習與探索中提升個人閱讀素養水平。
無論是在課堂前期的讀前熱身,或是在課堂教學中的讀時探究活動中,教師都通過專業化的引導策略以及優化模式的開展讓學生體驗了充分的自主閱讀和互動探索過程,實現了完全自主化學習。在此之后,為確保學生的自主化學習效果,并對其學習中出現的問題做以糾正,教師還要設立讀后拓展環節,讓學生在歸納總結中檢閱存在的問題,并對一堂課的所學與所感進行概述,升華情感來保障整堂課的學習效果。
這一環節中教師先要設計問題來檢測學生自主閱讀效果,比如可以分組競賽的方式進行,根據本單元的重要語篇或不同的文本部分為學生設計題目,其中可以包括主旨大意題、細節題推斷題以及正誤判斷題等,通過多媒體課件的展示,讓每個小組以搶答的方式體驗對不同題目積極作答,并由教師和其他同學檢閱該同學自主化閱讀學習效果。除此之外,教師可輸出任務讓學生在讀后拓展環節對一堂課的所學進行總結,比如以“What I know about cloning.”進行簡單的文本寫作,學生通過自主化寫作可在其中融入對課時語篇文本的理解、挖掘的觀點以及自身對于克隆技術的看法。在寫作完成后,教師可讓學生在小組內部進行文章的交換,通過小組互評模式來檢閱各成員的自主化閱讀學習成果,并在問題之處進行及時的標注和改進意見的輸出。以這種方式來讓學生反思自己的閱讀探究欠缺之處,在他人給予的寶貴意見中極力彌補,全面提升整堂課的自主化閱讀學習效果。
總之,在針對高中生英語閱讀自主化學習的教學模式設計與策略探究中,教師作為課堂教學的組織者與引導者,要注重指導策略的改善與優化,并把握讀前熱身、讀時探究與讀后拓展等多項環節給予學生優化的指導策略,幫助其找尋最佳的自主化學習路徑,強化其閱讀學習效果,并發展其閱讀技能與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