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婉宜
(福建省晉江市安海成功中心小學 福建 晉江 362200)
曾有人說過:任何的學科教學都可以使學生在學習知識的同時進行不同的德育滲透,從而塑造學生人格、性格、氣質等方面。所以說,教師如何在自己講課過程中進行德育的滲透才是最為關鍵的一點,尤其是中小學階段,孩子們的人生觀、世界觀以及價值觀都正在初見的過程當中,就好像一張雪白的紙,而我們從事教育工作者的人就是孩子們手中的畫筆,一點一點地去渲染這張白紙,直到他自己有能力去抓住這只畫筆,自己進行點綴。隨著新課改的進一步實施,越來越多的家長要求教師在進行“傳道受業解惑”的同時也要重視人格的培養,因此,掌握核心素養下小學數學課堂上的德育滲透是我們從事這門職業人員必須掌握的一門功課之一。
小學數學本就是一個基礎的學科,在這里,很多數學知識的引入都是由日常生活中的現實來引入,教師一定要仔細研究數學教材,不僅要深入了解到課本上的專業知識,還要充分挖掘課本上的德育故事,進一步進行加工,從而達到培養學生的德育的目的。例如,在數學課中,常常會遇到這樣一些題:希望小學給貧困山區捐贈了一些課桌和凳子,已知一張桌子配兩把椅子,現在希望小學給貧困山區捐贈了20張桌子,請問需要配贈多少把椅子才可以夠用?通過這個問題,有心的教師不僅發現了這道題中的數學知識點,還發現了這道題的德育知識,教師完全可以通過一系列的問答進行引導,例如,同學們,你知道為什么希望小學要捐贈凳子和椅子嗎?(因為貧困山區的學校比較簡陋,很多孩子都沒有屬于自己的一張課桌)那除了捐贈凳子和椅子還可以捐什么?(書包、文具、甚至是學生自己的玩具娃娃),緊接著可以問道,既然你們對貧困身軀的同學們都可以獻愛心,那我們對待身邊的朋友,親人是不是可以更加的有愛心和耐心。通過這樣的一個數學故事,不僅讓學生鞏固了數學知識,還進一步塑造了學生的性格,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將教學德育理論具體化,除此之外,還可以將數學理論知識實踐化這樣一來,學生在培養數學能力的同時,還可以培養良好的德育理論,在通過實踐反復進行,從而進一步更改完善自身的德育理論,得出“實踐出真知”的結論。例如,小學數學教師在講述從上,下,左,右四個方面看一個物體,看到的那面是什么樣子的?通過學生手把手的實踐,慢慢地學生完全可以不借助具體事物就可以知道物體任何一面的形狀,久而久之,學生就明白,再接觸自己不熟悉的知識點或者人和物時,完全可以通過實踐來驗證自己的結論。除此之外,我們還可以通過比較法來培養學生的理解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例如,我們在學習《運算律》這一章時,一小節地一小節地進行學習,學生可能掌握的比較好,一旦將所有的運算律擺到桌面上,孩子們就無法分別出算式應該運用哪一個運算律,在這里,教師就完全可以發揮自己的引導作用,讓學生區分每個公式之間的異同點,更好地掌握數學知識,從形成更好的邏輯思維能力,例如,乘法結合律是(A×B)×C=A×(B×C)和乘法分配律是(A+B)C=A×C+B×C,通過仔細觀察這兩個公式,不難發現,乘法結合律只有乘法,而乘法分配律不僅有乘法,還有加法。通過比較的方式,學生們漸漸地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和邏輯分析能力,更好地完善自身的德育理論。
俗話說:“其身正,不令其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教師要從自身出發啊,完善自己的言行舉止,小孩子們在德育理論初建時期,他的言行舉止都是模仿身邊的長輩,因此,教師一定要及時完善自己,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完善自己的教育模式,要求學生做到的自己也要做到,有承諾就要實現,有錯及時改正,為學生做出榜樣!例如,當學生犯錯誤時,教室不要一味地責怪學生,要了解學生為什么會犯錯?煩的是什么錯?對于此,我們應該怎樣去引導學生去認識到自身的錯誤,進一步提升學生的德育行為。高尚的人格是教師送給學生最好的禮物,這樣一來,學生不僅可以在愉悅的氛圍中學習和生活,還可以充分吸收正能量,培養和完善自身的人格、性格等方面,為學生的未來助力起航。
綜上所述,小學生的德育素養直接關系到中國教育的發展和趨向,因此,基于核心素養下小學數學德育教育工作開展過程中,從事這門教育的工作者要正確認識到德育的重要性和意義,結合學生的現實生活情況,從自身出發,充分發揮自身的人格魅力,研究數學課本上的數學知識點和德育內容,充分利用班級的學習氛圍,將各個德育內容揉開掰碎融入到數學知識理論的教學過程當中,在實現德教育同時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也為學生的未來成長進步打下堅實的思想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