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海春
(浙江省臺州市黃巖區東浦中學 浙江 臺州 318020)
互動教學是教學模式的一種,即在教學實施開展的過程中,把教育活動看作是師與生之間、生與生之間的生命與生命、思想與思想、觀念與觀念的交融和碰撞的過程,這就改變了傳統的教學實踐中,教師的“一言堂”、“滿堂灌”的局面,教學的過程真正成了教與學的交互影響、交互活動的過程。在新科技時代到來的前提下,互動教學不僅需要調節教師和學生的關系及相互作用,調節學生與學生的相互關系及作用,甚至需要考慮現代科學技術背景下的信息技術的作用,考慮人機之間的有效互動,在生動形象的學習互動過程中,實現學生對學習對象的科學理解和體驗。
2.1 被動式教學下的學生僵化的學習狀態。在傳統的教學實施開展的過程中,學生一直處在被動的接受式的學習模式中,他們對新知識的獲取完全是從教師的描述表達式的學習過程中獲得的,他們對知識的接受和理解程度也僅僅停留在教師對學習對象的理解和描述程度的基礎上,而對知識的進一步的展開性學習、拓展性學習的理解過程則十分有限,因此,被動式的學習模式下的學生,最終只能是學習的機器,他們在對知識的深入挖掘和剖析的過程中,理解得并不深刻透徹,只能在當時當地暫時性的理解,一旦變換一種方式提問或出現,學生就很難打通其中的關節,達到對問題的有效理解和認識。
2.2 一言堂的學習模式學生理性的思考的局限。在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下,教師習慣了將課堂當作是自己的一言堂,他們不敢放開手腳讓學生大顯身手,因為對學生的不信任、放不開,害怕學生這里想不到,害怕學生那里想偏了,教師的各種對學生的不放心、不信任,導致了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習慣性地考慮太多,講得太多,一節課下來,教師講得天花亂墜,學生聽的云山霧罩。學生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被局限在教師的各種對學生的不信任、不確信的態度中,學生的認識和理性思考能力、學生的信息提取能力和分析判斷能力等。
歷史與社會學科教材是一門有著很強的綜合性的學科,它集中了社會、歷史、地理等學科的教學內容,但又不是把不同學科的知識單純地雜糅在一起,而是在概念、知識、能力等的有效整合的基礎上,將學科內容按照時間、空間維度進行排列的同時,使其向生活領域延伸。學生在以往的學習實踐中,對這種綜合性的學科知識的認識和接觸的過程非常有限。他們在過去的認識體驗中,接觸較多的往往是其中某一種,而對將不同種類學科的知識糅合起來的學習體驗,學生經歷的十分有限,他們對在具體的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的分析和理解能力成了限制他們的認識和學習過程的隘口,他們如果在學習的過程中,單純地憑借自身的自主學習,憑借教師枯燥的“滿堂灌”式的教學過程,很難讓學生在具體的學習實踐的過程中,有效地調動起自身的主觀能動性,很難使學生主動地、積極地融入到對學習對象的積極探索和挖掘剖析等的過程中去,因而,互動教學需要也必須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出現,通過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便于教師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信息,便于教師和學生之間的思想、情感等的熟悉和交流,便于教師和學生之間的方法互通;便于學生與學生之間的相互了解和認識,便于學生之間的積極主動的溝通和交流,便于學生間的團結互助、集思廣益;便于人機之間的相互了解和溝通,便于機器更好地對學生進行分析和判斷,并制定科學有效地教學策略。總之,在互動教學實施開展的過程中,將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人機互動等豐富的互動模式全面地調動起來,讓學生們在對學習過程的積極而充分的參與和體驗的過程在,實現對學習過程的創造性的理解和把握。
在初中歷史與社會教學實施開展的過程中,將互動教學全面而高效地運用到具體的教學實施開展的過程中,能夠讓學生們在具體而生動的學習實踐中,以更加主動而積極的態度融入到對問題的分析、思考和判斷等的過程中去,學生的核心素養也能夠在學生們對問題的積極參與、科學分析、理性思考、綜合實踐等的過程中,得到有效地培養和發展。
4.1 在師生互動中,增強學生的空間感知能力。歷史與社會教學中,涉及到的學科與知識內容十分豐富,在教學實施開展的過程中,僅僅憑借學生的自主學習活動的開展,很難達到學生對學習過程的深入理解和體驗。這時候,教師的理論性的知識的闡述與相關的知識引導和輸入,通過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理解和體驗的過程開展,讓學生在教師的趣味講解的過程中,達到對理論性知識的有效認識和理解,在此基礎上,為了達到學生對學習對象的更加高效的學習效果,利用師生互動活動的有效開展,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和互動的帶領下,認識和思維等充分地被激活起來,在對學習對象的創造性的理解和體驗的過程中,實現學生對學習對象的高效理解與把握。
例如在學習《地域差異顯著》的教學實施過程中,教師利用學生們熟悉的生活化的教學情境引入教學過程,激發學生們的學習興趣,南北差異是中國人的早晚談資,北方人冬天沒有一條大棉襖,沒有羽絨服,要過冬是很難的,但是當你在冬天乘坐火車從東北下海南,沒有帶薄點的衣服的話,你很有可能會被異樣的目光所包圍;反過來,如果一個南方人在冬天去北方沒有準備一件厚衣服的話,你很有可能會被凍得懷疑人生。學生們在教師的趣味性的描述性講解的過程中,認識到原來南北方在自然條件方面的差異,也是歷史與社會方面的知識的重要體現,是什么導致中國的區域差異顯著的特征呢?
這就是南北方的區域差異。夏天的時候,南北方的差異并不是很明顯,但是冬天的時候,兩者的差異卻非常大,從四大地理區域分布的情況來看,南北方地區基本是都處在中國東部地區,西北部地區和青藏地區則屬于非季風區,出示季風區和非季風區的地理界限,學生在看圖觀察的過程中,根據實際情況作出對地理問題的初步判斷。自然條件的差異就形成了中國南北方人們的生活方式、飲食、交通等方面的不同,如四川、湖南、貴州都是非常能吃辣的地區,他們吃辣的原因就是因為他們所處的地區會經歷比較長時間的潮濕、寒冷,吃辣能夠抵御寒冷、祛除體內的濕氣;北方因為氣候干冷,比較喜歡甜咸口味……,在教師與學生的生活化的教學互動中,學生們對南北差異的空間感知意識在他們對生活化的學習內容的有效認識和理解的過程中,必然能夠加入到對老師提出的問題的熱情回應的過程和體驗中去。
4.2 在生生互動中,增強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在教學實施開展的過程中,教師要充分地相信學生,給學生自由發揮的空間,給學生自由想象的余地,讓學生們在創造性的合作學習的過程中,在創造性的交流互動的過程中,更加形象生動的探索和發現學習對象和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系,在學生們對客觀現象和問題等的深入挖掘和剖析等的過程中,在生生互動、小組互動的緊張而激烈的學習氛圍中,實現學生的歷史意識的有效增強。
例如在學習《氣象萬千》的實踐中,將學生們熟悉的自然景觀的圖片如“熱帶雨林、熱帶草原、溫帶草原、熱帶沙漠、寒帶氣候區……這些形象生動的自然景觀圖片,必然能夠以強烈的視覺刺激進入學生們的視野,學生們的注意最容易被那些顏色鮮亮、內容豐富的景象所吸引。所以,這些豐富的刺激能夠有效地激發學生的探索和求知的興趣。讓學生們在看到這些景觀刺激,引發學生的探求興趣的基礎上,展開對問題的討論和交流。在看一看的基礎上,學生們通過分析不同區域的氣溫、降水、地形等的分析和討論,在同學們對不同地域的自然特征的具體觀察、科學分析的基礎上,讓同學們通過具體的分析和討論,找到決定不同地域的自然景觀和人們的生活特點的原因所在。自然環境因素對生物、對人們的生活習慣等都有著重要的影響,學生在由景及人、由景及情的分析過程中,使學生逐步掌握從空間視覺來分析和思考生活中的各種現象和問題的意識;能夠運用綜合思維去解讀不同的環境狀態下,不同的社會面貌與自然環境、社會發展等之間的觀念,具備初步的綜合思維和歷史思維;利用辯論小能手互動交流活動,讓學生們在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多元化、多角度的問題分析過程中,總結出天氣是一定地域、短時間內、不穩定的、氣溫、降水等的表現;而氣候則是一段時間內,相對穩定的氣溫、降水等的綜合性表現。天氣對人們的生活影響表現不明顯,而氣候則是決定地域的自然特征、生活習慣、農業生產類型等的關鍵性要素;在聯系的、綜合思維等的作用下,實現學生對氣候問題的有效理解和認識;再結合讀圖、微課等形式的學習,對世界氣候總體特征及其分布展開生動形象的交流和溝通。在讀圖、分析圖表的特征等的過程中,學生在對問題的分析和交流中主動搜集和整理與世界氣候相關的信息類型,在對世界氣候特征形象的感性體驗認識的基礎上,有效地提高學生的空間感知能力,同時根據材料事實等方面的學習的開展,讓學生們在對歷史和現實、現在和未來的自然環境認知與生態等的聯系性的分析和討論的過程中,實現學生的時空觀念、人地協調觀念、以及科學的社會發展觀等的理性認識體驗。
4.3 在人機互動中,強化學生的綜合思維。隨著現代化教學技術的發展,多媒體技術在教育教學實踐中的應用越來越頻繁、越來越普遍,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發布的《教育信息化2.0行動》指出,“要加快落實教育現代化和教育強國建設,推進新時代教育信息化發展,培育創新驅動發展新引擎,結合國家‘互聯網+’,大數據、新一代人工智能等”。人工智能能夠有效地針對現代教育教學中的缺陷,能夠在智能教學系統的教學應用體系的建立和運用的過程中,有效地建構學生模型、教室模型以及知識模型等,讓學生們在有效地模型學習和建立的過程在,形成對知識的有效接收和傳遞,實現對知識現象等的高效理解和運用。人工智能中的語音識別技術、智能測評技術等的開發利用,更進一步促進了人機互動之間的可能性和高效性等,在高效的工智能化手段與學生的有效互動和交流的過程中,能夠使機器在對學生的科學分析和評價等的過程中,及時快速地篩選出有針對性的教學材料和問題設置,幫助學生快速地達到對問題的有效認識和理解,從而有助于學生及時查漏補缺,實現高效學習的目的。
例如在學習《直面中國的人口、資源、環境問題》的實踐中,學生可能知道中國的人口數量問題,但是學生對于這些個數量代表著什么,這些數量有什么含義……,在教學的過程中,利用電子平板,展開積極生動的人機互動。人機互動中,利用電子平板教學,為學生展示能從人口的數量、人口的資源人均占有量;中國的現有資源總量,中國的各種資源的世界排列、以及中國這些資源的世界人均排列等的數據,這一系列的鮮明的數據對比,能夠讓學生清晰地認識到:再多的資源,除去一個巨大的基數,得到的也是少得可憐的人均占有。同時,人工智能機能夠根據學生在具體的學習實踐中學生的反應速度、學生的興趣特點等,及時地調整教學策略,用學生們比較喜歡和感興趣的內容來引入教學對象,來展開具體的人機對話,在對話的過程中,人工智能機能夠根據對學生的智能了解分析,針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參與程度展開科學地分析和評價,并根據學生的學習狀況,展開科學地對癥下藥、因材施教。學生的認識和思維也能夠在人機的有效互動的過程中得到有效訓練。
總之,在初中歷史與社會互動教學實施開展的過程中,通過將互動教學策略全面地運用到具體的教學實施開展的過程中,在教學實踐的進程中,將學生的學習參與程度不斷提升,讓學生們在對學習過程的積極而主動的參與和實踐等的過程中,形象而系統的感知學習對象的特點和性質,更加高效地實現對學習對象的深入理解和剖析,以達到學習效果的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