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益平
(浙江省蘭溪市水亭柏園學校 浙江 蘭溪 321100)
歷史與社會是初中階段重要的學科,學科素養的培養直接影關系到了教學質量的高低,對學生有著深遠的影響。新課改指出歷史與社會學科素養包含了為辨證唯物史觀、史料實證能力、歷史解釋能力、家國情懷和時空觀念,時空觀念能幫助學生理清歷史事件、歷史人物和歷史影響的聯系,深化學生對歷史與社會知識的理解,使學生具備的學科素養。
時空觀念是歷史素養的第一要素,對學生有著重要的意義。首先,時空觀念的培養能使學生正確理解歷史概念。在歷史與社會教學中,學生需要內化歷史概念,才能形成歷史基本能力,時空觀念能幫助學生將史實轉化為具體的歷史概念,加強學生對歷史規律的理解,使學生掌握歷史與社會學科的本質。其次,培養時空觀念能完善學生知識體系。在培養學生時空觀念的過程中,能夠由點到線再到面的構建知識框架,將歷史與社會知識串聯起來,幫助學生整理和分類,加強了學生對繁多歷史知識的記憶,改變了學生死記硬背的學習方式。最后,時空觀念能幫助學生理清知識脈絡。歷史與社會教學能把握人類社會的發展方向,了解到古今中外歷史的發展歷程,時空觀念能幫學生理清錯綜復雜的歷史關系,為學生提供了全新的教學思路。
2.1 明確教學目標,掌握學習方法。初中歷史與社會教學的順利開展需要正確的教學目標作為支撐,在制定教學目標時教師要融合時空觀念,將教學知識與時間、空間結合起來,為學生提供立體的知識脈絡圖,在趣味化的教學中深刻解讀歷史知識,調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教師要在實現教學目標的過程中掌握時空觀念的學習方法,提高歷史與社會教學的效率。例如在《早期文明區域》的教學中,教師可以結合教學目標培養學生的時空觀念,讓學生人了解到歷史上先后出現的文明區域和影響范圍,認識文字出現、階級、等級、國家形成的實例。教師可以這樣制定教學目標:在觀察和分析地圖的過程中了解四大大河文明的具體位置,分析文明產生于大河流域的原因;互相交流探討四大區域文明的產生時間和當地居民的生活,總結出人類文明誕生的標志,在教學中結合歷史材料和圖片使學生直觀了解教學內容,在交流學習中鍛煉學生獲取和運用信息的能力,在教學目標的指導下認識四大區域文明,從而增強學生的歷史時空觀念,提高學生歷史與社會學習能力。
2.2 借助信息技術,創設教學情境。歷史與社會教學中有多樣化的教學知識,需要教師幫助學生整合教學資源,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在分析歷史年表、歷史地圖、畫像資料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時空觀念。信息技術能為學生展示豐富的教學資源,拓展歷史與社會教學的內容,引導學生分析歷史細節,使學生真正體會到歷史的發展,感受時空的變換。因此,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借助信息技術創設教學情境,出示直觀的教學資源引發學生的想象和聯想,使學生深入掌握歷史知識。例如在《轉變中的社會生活》教學中,教師可以先為學生播放電影《駱駝祥子》中的片段,提問學生誰搶了人力車夫的生意,激發出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再展示十九世紀七十年代后出現的火車、輪船、電車、汽車等圖片,展示中國某個小山村的發展過程,使學生直觀了解到觀念的變化,在史料實證中感受時空的發展。之后出示上海《申報》、《新青年、《大公報》、《解放日報》的圖片,讓學生體會到當時社會自由平等的新風尚,直觀的了解到中國社會由傳統向現代的進步,在信息技術的幫助下突出歷史現象,加強學生對歷史本質的理解,促進學生時空觀念的提高。
2.3 綜合分析歷史,鍛煉學生思維。初中歷史與社會教學要遵循歷史發展的規律,通過時間、空間結合的方式培養學生正確的歷史認知,使學生從整體上感知歷史的進步。但歷史與社會課本將中國歷史與世界歷史分開教學,學生無法對比中國歷史和世界歷史的發展,不利于學生認知水平的提高。因此,教師要帶領學生綜合分析歷史發展,對比中外歷史,提高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例如在《工業革命》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工業革命的時空性的特點,帶領學生對比革命前后世界格局的變化,使學生對戰爭形成理性的認識,理清工業革命時期主要成果的產生時間,在時空的大框下分析歷史現象,從而促進學生歷史思維能力的發展。
總而言之,時空觀念是學生在歷史與社會學習中形成的基本素養,能夠幫助學生深刻理解教學內容,在教學中,教師必須調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明確歷史與社會教學的目標,利用信息技術創設教學情境,綜合分析歷史發展進程,運用多樣化的教學策略提高學生歷史綜合能力,促進學生時空觀念的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