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正文
(湖南省衡山縣教育局 湖南 衡山 421300)
“想說愛你,是件不容易的事。”這是當前許多中學生對作文的真實感受。對他們來說,作文如同一塊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當前,中學生的寫作呈現出這種尷尬局面,實在令我們這些從事語文教學的老師感到汗顏。事實上,許多老師在作文教學上發了大氣力,卻收效甚微。究其原因,傳統的作文教學重技巧、輕感悟;重理論,輕實踐;重講述,輕引導;重內容,輕語言。學生作文呈現出一種新的八股形式,鸚鵡學舌,面目可憎。具體來說,存在以下三個方面:缺乏形象思維,行文平淡乏味;理性認識膚淺,分析蜻蜓點水;感情體驗不真,敘述虛情假意。
新課程標準要求學生作文生活化、個性化、人文性、思想性。所以作文教學要打破傳統的課堂講授,加強引導,讓學生從狹隘的象牙塔中走出來,廣泛地尋找寫作素材和寫作的感受,把作文當作一種抒發自己真性靈的載體,從而避免空洞說教、走馬觀花、無病呻吟的毛病。
傳統的作文教學形而上學,與生活脫節,致使學生對生活感受不深,沒有強烈的愛憎,體驗不到鮮活的生活場景,寫作時,只是東拼西湊,缺乏生活氣息。所以指導學生作文時,要引導學生觀察生活,感受生活中的真善美、假惡丑,學生寫作才會有自己的好惡,才能做到揮斥方遒、激揚文字。如,以“臉”為話題作文,我先要同學去觀察生活中五種類型的臉,并用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詞語把這幾張臉的神態概括出來,然后再選定一個角度寫出自己的感受。學生很有興趣,也做非常好。如皺紋滿面、飽經滄桑的臉(艱辛);目空一切、頤指氣使的臉(氣盛);低眉順眼、巴結逢迎的臉(諂媚);柔和慈祥、笑容可掬的臉(恭和);目光堅定、神情毅然的臉(堅強)。學生從中感受到了一張張臉背后的故事、性格乃至心靈,寫作時才有事可敘,有情可抒。如果能從生活中發掘出寫作的源泉,就會發現作文其實是隨時都可以做的事情。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學生作文因積累不夠,語文素養不深,作文存在著內容貧乏、語言枯燥等問題。俗話說:“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積累之功也非一朝一夕之事。
首先,從生活中摘取一些典型的、鮮活的事例,讓學生從中有所感受,有所領悟,有所收益,寫作才不至于是紙上談兵,言之無物。如,我曾向學生推介過“2005年感動中國十大人物”的感人事跡及頒獎詞。許多同學對此感受頗深,并有意識地摘抄、運用這些材料。如,“失去了太陽,還有星星;失去了鮮花,還有小草;失去了財富,還有健康;失去了生命,還有永恒的精神。一個人的勇敢不是因為失去而勇敢地選擇死,而是因為失去而勇敢地選擇活。只要你信心不倒,什么事都不能打倒你,只要你脊梁不彎,你就能扛起一座山。”(末尾引用了“2005年十大感動人物”之一洪戰輝的話。——學生習作《勇敢地面對推動》片斷)
其次是在課文教學中要加以啟發、提點。“教材無非是例子”。活學活用,我們學習課文的最高要求。如,“不是苦苦哀求,而是從容道別;不是隨風飄零,流露弱者的無奈,而是迎風飛舞,彰顯強者的精神;不是死亡,而是新生。”(句子形式是仿照課文《巴爾扎克葬詞》中的“這不是黑夜,而是光明!這不是結束,而是開始!這不是虛無,而是永恒!”——學生習作《由一片葉子所想到的》片斷)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許多學生作文或是浮光掠影,淺嘗輒止,或是人云亦云,沒有主見。因此作文教學必須加強思維訓練,幫助學生橫向拓展,多角度去分析,縱向開掘,透過現象去看本質。以話題“臉”作文,大部分學生只是寫到父母臉上的滄桑,讀起來千人一面,千部一腔,毫無新意。為此,我引導學生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認識:①臉與心對比:臉部裝扮、整容,心靈卻很骯臟——心靈美才是真的美;②臉的胖與瘦:有人為了顯示富態,不惜打臉充胖子——可悲可嘆的虛榮心;③不同場合的變臉:得意時春風滿面;失意時灰頭灰臉;在金錢面前,笑逐顏開;在親情面前,冷若冰霜——你的真心在哪里?“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啟發心智,提高學生的思辯能力,應該是當前作文教學的當務之急。
范例:
泰戈爾詩云:“我不愿乞求心靈上的創傷消失,但愿我能戰勝它。”面對失去,你能否坦然微笑,珍惜擁有?面對失敗,你能否重整旗鼓,從頭再來?當面對挫折,你能否樂觀向上,充滿活力?蘇東坡詩云:“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命運對每個人都是公平的,我們的人生就像那江河,有一瀉千里的奔放,也有九曲回腸的曲折。所以請別再為落花流紅而傷感;別再為“英雄生不逢時”而嗟道;別再為打翻的牛奶而哭泣。(學生習作片斷《坦然面對失去》)
作者引用泰戈爾和蘇軾的詩,揭示了“得”與“失”的辯證關系,表現出作者對人生的深沉思索。思想深刻,無可辯駁。
文無定法,但教要有方。作文教學重在有的放矢,加強引導。這樣,學能知困惑,教能知不足,教學才能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