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佩飛
(浙江省舟山市定海區小沙中心小學 浙江 舟山 316000)
語文教學與傳統文化,他們息息相關、密不可分,他們融會貫通、相輔相成,在語文教學中如何更好的使用教學方法,使其更好的融入滲透傳統文化也就至關重要。
在語文課本教材中的傳統文化是靜態固定的,但教師的上課方式與講解方法則是動態靈活的。在課堂中教師能夠在一片簡單短小的文本教材上通過文本的背景介紹、作者的生平經歷、課本的思想內涵、人物的高尚情操、文本的文化內涵等各個方面入手,能夠全面深入的了解文本,更能對中國的傳統文化有透徹的理解與感悟。
課前故事導入,在正式上課之前對本文的故事的前因或者作者的生平用小故事的方式進行講解,比如教師在上《五人墓碑記》前講述復社、應社的故事,在《林黛玉進賈府》中講述《紅樓夢》的頑石奇緣等等,學生對于故事的興趣永遠都是濃厚的,調動了學生的課堂興趣,學生對于文本的解讀與傳統文化的理解也就更上一個層次了。
文本深入解讀,對于文本進行詳細全面的理解。在學習《鴻門宴》時,不僅要了解文本中的古文字含義,明白故事的前因后果,體會故事中個人物言語中所散發的性格特色,如項羽的自負直爽、劉邦的權謀善變、張良的足智多謀、范增的卓見遠識等等,更能從鴻門宴一文中看出劉邦與項羽這兩個楚漢王的性格特征,他們的性格也暗示了他們的發展與結局,傳遞著因果關聯、性格決定等哲理性的傳統人生道理,對學生在性格的發展與影響上能夠產生重要作用。
教師能夠采用新穎有趣的教學方式激發學生的興趣,不僅有助于活躍課堂氣氛,獲得較好的學習效果,而且能夠激發學生對于傳統文化的興趣與把握,更好的理解與發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精神。
角色扮演,如《雷雨》、《廉頗藺相如列傳》等課文,文中的人物語言較多,人物性格鮮明,通過分角色朗讀課文、表演課本劇等方式,讓學生在扮演中理解角色的言語特色與性格特點,在歡樂中了解文本,體會劇中人物的性格特點,感受傳記、話劇等中國優秀傳統文學的藝術特色與魅力。
分組辯論,對于文本的解讀,學生可能各有看法,通過分組的方式讓學生自己搜集資料、確立觀點、互相辯論,互博意見,傳統文化與文化傳統兩者的含義有何區別,西方的科學與東方的科學又有何差異,讓學生在搜集資料中學會整個故事文本的解讀,了解文化的發展與傳承,在討論中聽取他人獨特的想法與有用的觀點,在辯論中體會孟子、晏子、蘇秦、張儀那些史上有名的辯論家的伶牙俐齒與足智多謀,感受傳統文化中那些名人的風采與光榮。
朗讀背誦,現在的學生很熱衷于流行歌曲的傳唱,卻十分害怕課文的朗讀與背誦。其實文本的朗讀與背誦是理解文本內容的一個重要手段。首先,誦讀文本能夠使學生更深入的理解文本的字詞含義與課本內容,在誦讀中自然能夠產生對作者、對人物自身的理解與認識;其次,中國的詩詞古文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李白的瀟灑飄逸、杜甫的沉郁頓挫、白居易的淺顯易懂、王維的詩畫意境,誦讀如此的優秀文本對于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與文化內涵當然效果突出;最后,長期的誦讀文本與知識的積累,不管“四書五經”或是唐詩宋詞元曲,亦或其它古書,輕松愉快地背誦,不作講解,只是積累,終生受用。能夠使學生滿腹詩書、出口成章,在作文創作、交流溝通中,在以后的工作于生活中影響深遠,對于學生以后的文化修養與人格塑造作用巨大。
傳統文化的滲透不僅要體現在課堂教學中,更要在課后活動中不斷地延續與擴展。課后作業是一個有效的方式,方言文化的調查與研究、課本劇的排練與表演、詩歌的模仿與創作、故事的改變與想象,豐富多彩的課后作業,不僅不會使學生對作業產生厭倦,還會使他們充滿樂趣與熱情,在有趣的作業中加深對課本內容、歷史人物、傳統文化的理解與感悟。網絡資源的發達,為學生的學習與對傳統文化的理解提供了便利之處。搜索生詞、理解古文含義、了解作者生平、體味故事的中心思想,只要需要網絡上的資源應有盡有。課后鼓勵學生運用網絡來收集相關資料,完成相關作業,能夠使學習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中國古代遺留下來的文學遺產可謂豐富至極,詩經楚辭、唐詩宋詞元曲、四大名著等等,不僅要讓學生在課堂中學習文化精華,更要鼓勵學生在課后積極主動地閱讀這些作品,從中吸取和認識中國傳統文化的營養,使語文教學在更好的傳統文化認識基礎上進行,久而久之,中國傳統文化知識便會在學生的腦海中留下深厚的積淀,對于塑造新一代的文化青年與弘揚中國文化可謂效果出奇。
培養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興趣,引導學生熱愛傳統文化,培植學生自己的民族文化性格,讓學生在語文的學習中獲得精神的成長與靈魂的凈化,讓文化的翅膀喚醒學生心中沉睡的心靈,喚回民族文化的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