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陳
(江蘇省常熟市滸浦高級中學 江蘇 常熟 215500)
在學生成長的過程中,核心素養指的是學生應該具備的各項能夠適應社會發展的必備品格和能力。在“以德樹人”的發展理念下,我國教育部門將“發展學生核心素養、培養學生品格”提到了戰略目標上,通過現代化教育理念和教學實踐的相互融合,明確學生的各項學習能力。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圍繞核心素養的推進,歷史教師應該根據歷史課程的學科標準、研究方向,在結合學生學習情況的同時,提煉出科學的思想和主題,使學生能夠在歷史事件和人物的學習中,吸收先人的智慧,從而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提升和課程目標的完成。
在高中教育流程中,歷史學科核心素養包括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家國情懷等五個方面,其中,“家國情懷”是歷史學科素養的靈魂,也是學校德育工作的重點。歷史學科以其自身特點,較之其他學科,能夠更多地承擔起立足于“家國情懷”的德育任務。
從根本上說,歷史是高中文科綜合中的一門重要學科,通過引導學生學習眾多的歷史知識,能夠幫助學生正確地看待世界,形成科學的發展觀念。因此,學生需要通過筆記、習題等形式,大量的背誦歷史年份、實踐歷程、政治意義,獲得更加豐富多彩的史學知識。
在現代教育模式下,歷史核心素養的體現和德育教學目標息息相關,通過揭示人類社會歷史客觀基礎及發展規律的科學歷史觀和方法論,能夠引導學生實現由表及里、逐漸深化的教育目標。使歷史課堂教學借助于目標設計、問題創設、情感體驗、小組合作等多種形式,依托現代德育教學模式,能夠使德育知識得到充分的觀察和實施。為此,高中歷史課堂作為貫徹落實學生核心素養的重要陣地,在滲透德育思想的過程中,要明確教育目標,并通過形式多樣的教學手段來增進學生的情感體驗、加深學生的德育水準。
2.1 以史為鑒,設計教學目標。唐太宗李世民曾經說過:“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睔v史學科是對已有經驗的總結,在深厚的知識理念中,孕育強大的歷史智慧,以一種獨特的視角,塑造“全面、客觀、辯證、發展”的理念,從而更好的生產、學習中存在的各項問題。在這一視角下,德育理念的滲透實現了對歷史核心素養的簡化,幫助學生在足夠的史料分析中,掌握更多知識的同時,形成正確的道德觀念。
首先,教師在課前就應該對課程標準進行認真的研究,找出體現核心素養的突破點,然后在課堂設計上,將教學實效和德育教育融合到一起。將德育工作的滲透納入到教學計劃之中,在不同歷史課程的積累下,凝聚深厚的價值素養。在設計其發展目標的而同時,要考慮到對不同歷史知識的組織和排列,幫助學生達到德育和美育的相互融合。其次在歷史知識梯度的推進下,通過科學滲透核心素養的價值理念,以循序漸進的發展目標,提升學生的文化理念。
例如在對高中歷史人教版教材《抗日戰爭》的一課中,教師在按照內容標準展開教學的同時,簡述中國軍民抗日斗爭的主要史實,應圍繞“侵華日軍”的罪行,向學生普及全民族團結抗爭的重要性,探討抗日戰爭勝利在中國反抗外來侵略斗爭的重要地位,理解全民族抗戰的重要性。教師在設立最初的教學目標時,要建立“愛國主義”的德育教學目標,幫助學生理解抗日戰爭統一戰線的歷史地位,讓學生能夠正確思考這一戰役對于我國未來發展、中日關系所帶來的深刻影響。教師要利用不同的教育方法,播放相關的錄像和歷史圖片,讓學生能夠從抗日戰爭的時代背景下,建立正確的是非觀、價值觀、榮辱觀。認真體會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侵華戰爭所帶來的深重災難,明確全民抗戰最終取勝的不易。使高中學生能夠通過對歷史知識的掌握和學習,在日積月累之下,逐漸形成作為現代公民應具備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以內化的文化、德育素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個性發展和持續發展。幫助學生深度了解唯物史觀的基本觀點和方法,并且學會將唯物史觀運用于歷史的學習與探究中,用科學的態度解決生活、學習中存在的各項問題。
2.2 答疑解惑,創設系列問題。在高中歷史課堂中的德育滲透上,教師要精心創設多個歷史問題,讓學生始終弄保持歷史學科思維的靈活性,通過引導學生主動開展史料實證、知識解答等形式,探尋高中歷史核心素養培養的重要出發點。在問題的創設上,教師要圍繞課程基礎、知識細節上,使歷史學習由被動轉化為主動,讓學生在一系列問題的驅使下,獲得更加優異的學科知識和道德素養。在系列問題的創設上,教學要通過層層遞進的形式,培養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加速優化學生的學習方式。
在培養學生歷史核心素養的同時,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在積極的答疑解惑中,謀求新的發展路徑。首先,要為學生塑造歷史時空觀念,讓學生熟練掌握和了解與時空有關的概念術語、古今地圖、大事年表等等,增進學生對于不同歷史時空的理解和學習。以上文提到的案例為例,在學習“偉大的歷史性轉折”這一知識點時,教師為了讓學生了解更多的知識,獲得更加充沛的德育思考,要通過設計連續性的問題提高學生對歷史德育知識的吸收。提出系列問題——“當時出現這種歷史局面的原因是什么?”“如果你是當時的國家領導人,你認為改革的方法是什么?”“對于現代的我們來說,這一偉大的歷史性轉折有什么啟示意義?”這種以知識鞏固、延伸、創新為目的問題創設方式,帶領學生了解歷史現象、尋找歷史學科的內在價值,讓學生在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汲取更多的知識和思想。
通過對系列教學問題的創設,確保學生能夠具備對歷史知識的連續性和層次性,以層層遞進的問題創設,使學生歷史核心素養的形成更加穩固。在有序的歷史框架之下,幫助學生主動探索問題、解決問題、優化問題,以情感體驗為重點,推進學生對歷史學科中人文思想的汲取和優化。推動學生以科學的社會歷史觀,認識和改造社會,幫助學生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對各類歷史事實進行客觀、科學的點評。
2.3 加強探究,培養學習興趣。要想讓學生在歷史課堂教學中,吸收更多的知識,教師要立足合作探究,進一步提高學生的主動參與性和探索性,在合作教育的過程中,讓學生之間相互學習、彼此促進,帶領學生改變對歷史課程晦澀、枯燥的認知,幫助學生挖掘歷史現象之下的知識內涵。讓學生在感受知識技能的同時,將歷史課程中大量的人文信息呈現出來,充分感悟其中的人文價值、家國情懷,以實現德育教育的目標。通過重大歷史事件,讓學生領略歷史課堂的生命力,進一步提高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
以上文為例,為了能夠讓學生對《抗日戰爭》的相關知識掌握的更加透徹,教師要組織學生學習與“抗日精神”息息相關的文化理念和德育知識。立足傳統文化,幫助學生在優秀傳統文化之中,體會不同歷史人物的德育思想,增進學生的歷史學習興趣,讓學生從抗日戰爭中體會到中華民族的實質含義,加速對學生德育知識的全面轉化。例如,在孔子“仁”的思想核心上,延伸“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價值理念,讓學生從孔子“以德治民”“取信于民”“克己復禮”的主張和思想中體會到儒家思想凝聚的重要價值。學習荀子“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發展理念上,強調人民群眾的巨大力量。同時,通過馬克思、列寧、毛澤東、鄧小平等無產階級革命家,鄧世昌、張自忠等民族英雄、幫助學生體會人生理念和感悟,讓他們在積極主動的探究中,體會到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革命精神,體會生命的價值和意義,達到敬畏生命、珍愛和平的德育教育引導。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圍繞培養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而展開,幫助學生在“史料實證”中掌握歷史學習與研究的相關方法,體現出學生解釋歷史和評判歷史的重要能力。讓學生能夠在甄別歷史資料的過程中,構建屬于自己的歷史敘述,從而培養學生“史由證來”的發展意識。讓學生具備應有的家國情懷、人文追求,提高他們對國家的高度認同感、歸屬感和責任感。以深厚的人文情懷,吸引學生關注國家的發展、社會的進步和民族的崛起。鼓勵和引導學生積極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文化的價值理念,讓學生在歷史素養的凝聚下,獲得全新的教育和思考。
綜上所述,在核心素養的發展背景下,高中歷史課堂中德育教學方法的推進并非一朝一夕就能鑄就,而是需要廣大歷史教育工作者遵循循序漸進的發展理念,逐步滲透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和的德育水平。為此廣大教育工作者要通過強化學生歷史基礎知識和歷史思維,加速德育知識的滲透,推進歷史人才培養標準和高考制度的相互融合,使學生成為實踐性、綜合性的全方位人才。讓學生能夠在積極主動的獲取中,具備科學的歷史思維以深厚的德育觀念,從而提高學生的評判力、是非觀,讓學生達到“學以育已,學以致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