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慧
(廣東省深圳市南山區南海小學 廣東 深圳 518000)
新課改背景下,小學班主任應該加強學生們的心理健康教育,或者說結合學生的性格特點、個性特征等,不斷提高教育工作、班級管理、實踐活動的質量,形成和諧師生互動關系后,讓各項人才培養計劃得以全面落實。然而,不論是班主任教育工作還是心理健康指導工作,如不摒棄傳統觀念,都不可能取得事半功倍的理想成效,下面,筆者特意總結了一些有效策略,來為其他教師有序地推進教育工作,從而完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可行性的建議。
一般而言,有經驗的班級管理者都不強制學生按照自己的想法走規定好的全面發展之路,因為這樣不利于孩子們創造思維的充分活躍,視野范圍的不斷開闊,甚至對他們的身心健康產生不良的影響[1]。班主任應該發揮重要的作用,一邊優化班級管理工作,一邊研究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辦法,并且結合小學生的實際需要融合先進的育人思想,以解決學生學習上、生活中存在著的心理健康問題。潛移默化中提高了教育教學管理工作的有效性,又讓心理健康教育過程充滿了挑戰性,孩子們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生活習慣,主動加入課堂活動,參與熱情空前高漲,慢慢積累下的豐富經驗,將支持他們在身心健康成長的道路上走得一帆風順、越來越遠。
小學班主任可以針對不同學生的心理狀態,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方案的優化設計;可以融入人文關懷,并且加強心理疏導,將“以生為本”思想觀念全面地落實下去;還可以走進學生們的理想世界中,嘗試和他們一起分析相關問題,使學生信任自己,愿意和老師說出真實的想法[2]。小學班主任掌握了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后,應第一時間做出教育工作的調整,通過主題班會課給予學生溫暖,使他們意識到班主任一直關注著他,任何困難都能解決,只要自己不放棄,成功的機會就一直在。
學生在小學階段與班主任接觸的時間最長,班主任不僅負責教育教學工作,也有義務幫助學生解決各種各樣的生活問題。比如,在日常管理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營造出良好的教學氛圍后,讓學生大膽表達、不斷創新、主體創造,從形象思維到抽象思維的過渡,學生們獲取到了不一樣的情感體驗,管理工作質量更高,心理問題已被解決,在此基礎上引導小學生綜合實踐的話,心理健康指導的促進作用會很突出。再如,文化課上通過案例的分析,故事的介紹等,教育小孩子互相幫助、尊重彼此,通過心理健康干預,使學生們樹立起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當他們產生了自我管理的意識,才有機會擁有更加精彩的人生,教學工作特色盡顯,期待心理健康教育長遠規劃目標的順利實現。
小學生比較敏感、十分脆弱,他們的心理狀態會隨著周圍環境的變化而變化[3]。如在學生看來,老師的批評以及家長的懲罰非常可怕,一旦成績不好或者學習能力的提高變得困難,他們就會產生自卑心理,抵觸情緒無法釋放,健康問題越變越多。還如,在枯燥、乏味的教學氛圍里學習知識,參與小組活動始終處于被動的狀態,既不會完美地隱藏真實的情感,更加反感“管理制度”的執行,逐漸成為不可控因素,課上搗亂課下調皮,特別喜歡和老師及家長“對著干”。針對以上問題的有效解決,筆者建議,班主任不妨扮演好“朋友”的角色,在發現學生成績下降的第一時間主動詢問他們原因,看見學生有搗亂的情況不做批評而是提出合理建議,可讓其他同學幫助他改掉壞習慣,或讓這位同學負責紀律,“以身作則”的為班級管理做出貢獻。多樣化心理健康教育方式的選擇,能讓學生們恢復常態,不斷地突破自我、挑戰自我,將來彰顯出更高的人才價值,一舉數得,何樂而不為呢?
總而言之,小學班主任組織教育工作時必須加強學生們的心理健康教育。準確把握了學生的動態變化、心理需求、成長規律等,努力調整管理模式,一定可以促進小孩子們身心的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