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宗永
(貴州省畢節市七星關區鴨池中學 貴州 畢節 551700)
打造和諧生動的小學語文課堂基礎是打造和諧的人格,而教育是打造和諧人格的主要途徑。現代教育教學研究表明:教育改革應掃平一切障礙,比如功利性、倦態性等等。教師和學生很容易受到這些障礙的影響,以至于不能約束自我,這是人性的不足。然而人性也有其光輝的一面,比如仁愛、探索等等。為此,我們應善于取長補短。因此,教育不是一種功利性活動,而是為了發展學生人性、理智、情感等等方面,以期實現學生自由、完善、和諧發展。盡管工具性是語文的一大特點,語文對于每位學生的成長發揮著不容小覷的影響。課堂獲取的知識和形成的技能很容易遺忘,然而通過學生情感所積累的文化財富,反而越發的日久彌新。人文素養是語文教學的一大目標,需要豐富學生情感、啟發學生思維、激發學生興趣、培養學生習慣、提高學生鑒賞能力、豐富學生個性,最終推動學生茁壯和諧發展。語文是義務教育中的一門重要學科,其重要性不容忽視,因此,打造一種和諧、生動的課堂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語文教學活動是師生平等交流合作的過程,教師扮演的是主導者,學生扮演的是主體者。然而在實際教學中,一些教師不分主次,采用填鴨式教學方法將全部知識強加給學生,以至于教師講得口干舌燥,學生學得身心疲倦,教和學嚴重脫離,這樣的教學效果無疑是費時低效的。在這種教學方法下,學生的語文素養很難再上一個臺階,教師主宰教學進程,學生喪失了思考和表達時機,沒有參加實踐活動,學生的聽、說、讀、寫等等方面很難提高。為了改善這一不利現狀,教師應積極轉變教學思想,實現師生角色互換,將傳授知識轉化為指導學生學習,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習慣,打造適宜的學習情境,將學習自主權交給學生,促使學生以濃厚的興趣和快樂心理參與教學活動,逐步提高他們的思考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最終實現學有所得、學有所樂。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善于利用一切有利時機指導學生自我閱讀,在閱讀中深入思考,以期全面理解課文,把握課文內容主次,提高學生閱讀能力。
怎樣創設愉悅、和諧的學習情境呢?我以為,“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我們首先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帶著愉悅的心情投入課堂學習。而愉悅的教學情境又能喚起興趣意識,激起學習興趣。所以,我們不妨在開課時,根據小學生喜歡聽故事的特點,講一個與課文類似的故事,并制造一定的懸念來激發學生興趣;不妨運用老師親和力很強的談心語言,與學生話家常,使學生思想完全放松,無拘無束地進入課堂內容的學習;或根據課文內容,讓學生配樂觀賞某些圖畫、風景錄像,把學生引入旅游的境界,好像置身于旅游的過程中,心情愉悅地走進課文。這些做法,都能起到愉悅學生身心,師生和諧配合的作用。
學生的思維往往由問題引發。常言道: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不疑則不進。從這一層面而言,教學就是一個設計疑問和解決疑問的過程,這需要教師針對教材內容精心設計問題,以問題活躍學生思維,促使學生深入思考,在解疑答惑中發展思維和發展能力。為此,教師應善于把握教學時機,以新視角多層次提問。
比如:在學習某篇課文時,緊密結合教學重點和難點,層層設計問題,以便于學生加深理解,體會作者表達的情感,緊緊抓住中心人物某一特點,指導學生步步思考,通過提問培養學生判斷和推理的能力,逐步提高學生思維水平。教學改革倡導“問題教學形式”,要求學生以問題作為學習出發點和落腳點,緊密圍繞核心問題,逐步提高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育改革倡導轉變教學形式,實施實踐教學形式應當成為以后教師的一項主要目標。實踐的本質就是創新,需要教師通過這一有效形式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為了又快又好地實現這些教學目標,教師應在教學策略上革故鼎新,打破傳統教學模式的束縛,積極轉變重視理論忽視實踐、重視標準忽視個性、重視知識傳授忽視知識延伸、重視傳授忽視實踐等等,激勵學生敢于質疑教材,不循規蹈矩,不滿足于現有的結果,對教材內容自主思考,提出新認識和新思想。為了給學生創造更多實踐時機,要激發學生實踐意識,創新實踐深度和廣度,促使學生體驗實踐豐厚的成果和成就感。
比如:在學習某篇課文時,教師應激發學生積極思考問題,嘗試在課前預習中解決問題,緊密圍繞重點和難點進行深度和廣度交流,以期活躍課堂氣氛。針對學生提出的諸多問題,教師應充分發揮自身引導者、管理者和組織者的作用,指導學生思考更加高效的解決方法。在教師指導下,學生興趣被激發,紛紛踴躍發言。此時教師不應先下結論,以免給學生造成一種先入為主的印象,要指導學生在熟讀課文的基礎上深入分析,比較更好的解決方法。在懸念和探索欲驅動下,學生紛紛沉浸其中。針對學生在學習中的一些共性問題,教師應以此為契機,指導學生廣泛探討和提高認識,最后提出相關的解決方法,從而拓展學生思維的深度和廣度,激勵學生踴躍發言,全體學生形成共識。由此一來,學生自主發現問題,在學習中自主解決問題,從而實現了思維發展和能力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