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 敏
(廣東省河源市龍川縣老隆鎮官坑小學 廣東 龍川 517300)
在新課改的背景下,課堂教學重質重量重效果,不僅要讓學生的成績穩步提高,還要重視學生的各項能力的培養。按照目前的情況來看,傳統文化的回歸只是時間早晚問題。加上如今的時代要求將傳統文化的弘揚放在了重要位置,教師作為學生成長路上的引路人,就要將弘揚傳統文化當做己任,幫助學生樹立民族自信心,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逐漸豐富學生的視野,拓寬學生的知識面,讓學生自主自發的將我國近五千年的精神、文化、氣節傳承下去。
傳統文化的傳承方式有很多種,倒可以肯定的是這些傳統文化是我國的瑰寶,是推動我國發展的基礎與前提[1]。
在傳統文化中蘊含了很多傳統美德,比如仁義禮信,這本是學生自小就該培養的,但是隨著時間的流逝,國人逐漸以利益為上,忽視了傳統美德傳承。都說教育要從娃娃抓起,想要讓學生繼承發揚中國的傳統美德,就得將傳統文化滲透到小學語文教學中。小學既是啟蒙階段,也是學生形成思想價值觀的階段,有效滲透傳統文化可以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三觀,可以給學生帶來積極正面的影響,還可以豐富學生的知識面。
2.1 將漢字教學趣味化。漢字是語文教學的基礎,也是古人智慧的結晶。傳統教學中教師一味地采用模仿式教學,學生耗費了大量的時間與精力,還極易與象形字產生混肴[2]。古代有一種游戲叫做猜字謎,根據漢字的特點進行描述,然后讓他人來猜。
在漢字教學中,教師倒不如利用這個小游戲,通過一個個通俗易懂的謎面加深學生對漢字的印象,同時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比如教師可以根據漢字的特點分為組合法、象形法、意會法。組合法是在原有的漢字或偏旁部首上通過加減的方式組成另一個字,比如“西安一住三星期”為“醋”。象形法是以漢字的結構組成的謎面,將其比喻為一種事物,通過想象得到謎底,比如“四個開間四個窗”為“噩”。意會法則是根據謎面所表達的意思進行聯想和想象,從而得出謎底,比如“河心橋墩(一個常用成語)”為“中流砥柱”。相較于枯燥乏味的漢字模仿教學,猜字謎游戲更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還有效的滲透了傳統文化,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產生對古人的敬佩,自主自發的傳承傳統文化。
2.2 將傳統文化滲透在傳統美德教育中。新課改將學生的綜合能力和綜合素養的培養放在了重要位置,也就是說教師需要為國家培養高素質的全方面人才。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會將傳統美德教育當做重點進行教學,教師就可以將傳統文化滲透其中,讓學生全面深刻的理解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涵,從而有效的讓學生的傳統文化素養得到提高。
小學生的思想尚處于形成階段,教師將傳統文化滲透在傳統美德教育中可以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三觀。語文教材里的文章是靈活精挑細選的,每篇文章都蘊含著不同的知識,具有豐富的內涵和人生道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通過多樣化的語文訓練讓學生的道德品質得到培養。例如在教學《孔融讓梨》的時候,教師若是單純的教學固然可以達到教學目的,但是學生的思維也僅僅停留在尊老愛幼上。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講解一些與教學內容有關的經典故事滲透傳統文化,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
2.3 通過民族習俗滲透傳統文化。我國地廣物博,傳統文化的傳承也存在一定的差異,很多地方有著特有的習俗。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適當的融入民族習俗,通過這種方式滲透傳統文化。
例如在教學《元日》的時候,這首詩出自王安石之手,教師若是直入主題講解古詩的背景、人物的經歷、故事的含義,很容易讓學生喪失學習興趣。教師倒不如根據教學內容設置不一樣的課題——春節,通過多媒體技術將春節的由來、習俗呈現在學生面前,讓學生聯系生活經驗進行交流討論,將其他節日與春節的區別掌握,對《元日》的學生產生興趣。這樣的教學方式是基于學生的具體情況結合教學內容滲透傳統文化的,可以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可以加深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理解。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將一些民族習俗的話題帶到課堂,活躍課堂氣氛的同時,讓學生親自感受傳統文化的一些活動,更好的傳承發揚傳統文化。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有限引入傳統文化可以提高教學質量,也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最重要的是能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三觀,讓學生成為對國家、對社會有益的人。知識的傳授與能力的培養固然重要,但是學生的素質培養與文化素養更要重視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