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迪璇
(福建省泉州師范學院附屬中學 福建 泉州 362000)
Gardner(1985)認為,在語言實踐中,動機是比較主觀性的因素,但往往決定著學習者的投入程度。因此,動機是學生在語言學習過程中最核心的情感原子,是生成學習目標的內驅力和產生語言學習的愉悅態度的聯合體。在教學目標的擬定過程中,教師作為教學工作的主要引導者,應該充分結合學生的情感因素,將教學目標與學生的情感有效聯合起來,除關注學生知識技能的提升和培養外,更要關注學生情感態度的形成和培育,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提升英語教學成效,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優化英語教學質量。例如,本人在教授八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的Reading部分時,讓學生討論以下問題:If you are trapped on a desert island, how can you help yourself?(如果你孤身被困荒島,該如何自救?)這個問題既能引起學生興趣,也能培養學生將來的生存知識和技能,易于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
靈活運用真實語境,在對語言進行有效操練的同時加強師生間情感的交流。例如,八年級上冊第六單元Speakup部分的教學目標之一是確保學生在日常交流過程中,能夠熟練掌握一些關于問詢、建議等方面的常用語,能夠理解對方的意思,能夠正確進行表達。Whatcan/Shallwe...?Canwe...?Shouldwe...?和提出建議的常用句型:Let’s.../Maybewecould...You’dbetter...Whynot...?/Whydon’tyou...?教師作為教學工作的引導者,自然應該對學生的整體情況有所了解和認知,比如在容易感冒的季節,當教師發現學生存在感冒的情況時,應該及時進行詢問。因此,可以將備課中的導入語改成:Recently, the weather has been cloudy and sunny. Students in the class may have colds more or less. Students who don't have colds also face this threat all the time. So how to prevent colds effectively? Please discuss it carefully with the sentence patterns in the multimedia.(最近這段時間,天氣陰晴不定,班級內的學生可能或多或少存在感冒情況,未感冒的學生也時刻面臨這種威脅,那么應該如何有效預防感冒,請大家結合多媒體上的句型句式等進行認真討論。)基于這種真實化的教學情境,學生能夠感受到教師的關懷,在這種條件下,學生能夠積極主動投身到課堂討論與互動過程中,也能夠在共享學習氛圍下優化自身這方面的知識與認知。這樣的教學方式,學生既能夠充分認知英語知識,同時能夠夯實口語表達能力,還能夠深切感受到教師的關懷和關心,這在很大程度上融洽了英語課堂氛圍。
在新課改的背景下,教師作為評價主體,應該有效突出學生的差異化特征,結合學生的個性特點,實施精準有效的評價。在實際的評價過程中,應該確保評價方式的多元化和多樣化,有效激發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全面提升學生的課堂參與積極性,引導學生真正成為英語學習的主人。首先,結合學生個體差異,凸顯學生學習積極性。在初中英語課堂教學實踐中,教師作為教學工作的引導者,應該科學采用多元化的評價方式,全面結合學生的個性化差異,綜合凸顯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一方面,教師在評價學生的過程中,應該充分結合學生的個體化差異,同時更要尊重和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比如教師在評價語言的選擇上,應該盡可能以正向引導的方式來進行評價。“再接再厲”“下一次會做得更好”等等,通過鼓勵性的語言能夠全面激發學生的英語學習熱忱。另一方面,教師在評價過程中,還應該結合不同學生的認知能力,科學采用差異化的評價方式,對癥下藥,既要鼓勵學優生主動拓展英語知識,也要引導學困生正視自身問題,及時發現自身不足和缺陷。其次,運用豐富多樣的評價手段,鼓勵學生積極反思。在初中英語課堂教學實踐中,教師作為評價工作的主要引導者,應該采用多樣化的評價方式和手段,全面鼓勵和激發學生進行自我反思和自我認知。一方面,教師在評價過程中要綜合運用多種評價手段,既要采用傳統的教師評價的方式,也要科學采用學生自評、生生互評等方式,還應該適當引導家長參與評價,整體提升評價工作的系統化和成效。另一方面,在評價過程中教師應該引導學生積極開展自主思考與自我反思,真正夯實和提升學生的反思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