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麗婕
(廣西桂林市新民中心校 廣西 桂林 541000)
眾所周知,數學是一門邏輯性思維性特別強的學科。為了幫助小學生學好數學,教師應該從小學生這個群體的認知水平出發,結合本班學生的實際情況,找出一套適合本班學生甚至是所有小學生的教學模式。小學生的邏輯思維和抽象能力都很弱,如果直接跟學生講一些理論,學生們會覺得很困難,聽不懂,跟不上教師的節奏。為了讓小學生能適應數學課,喜歡上數學課,教師可以采用情境教學法,[1]給學生創設一個實際生活能感觸到的情境,學生就能容易理解,且情境貼近實際生活,學生們很能進入狀態,參與進數學的學習中來。數學是一門很多學生都覺得很困難的學科,那么數學對于小學生而言就更加困難,特別是小學生的心智發育不成熟,個體差異較大,所以如何讓小學生參與進數學課堂的學習就是一個大問題。創設課堂情境就為教師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方法,教師在教授小學生時,與其講一些空的理論,不如把學生帶進情境中來,小學生們會更容易接受,會覺得數學是一門貼近生活的課程,接觸起來不困難。
例如:教師在講解一道應用題時,可以這樣為這道題添加情境。爸爸下班回家,帶回來了8個橘子,爸爸自己吃了兩個橘子,小明同學特別喜歡吃橘子,就一口氣吃了4個橘子,之后爸爸說,剩下的橘子留給媽媽吃,好嗎?小明同學很高興地同意了,請問爸爸和小明給媽媽留了幾個橘子呢?首先這個情境一看就非常貼合生活實際,爸爸帶回家的水果,我和爸爸先吃了一些,剩下的留給媽媽,小學生生活中就會遇到這個事情,只是沒有思考過這個問題,所以小學生能感覺到數學就是講生活中有關數字的學科,一點也不難理解這些應用題,很容易就接受這些問題。
小學的數學更多是實際生活中問題的教學,一些脫離實際的知識他們特別難以理解,所以在數學課上指導小學生們搜集生活中的素材,很能幫助學生們學習數學,而且學生也特別愿意去參與其中。搜集生活中素材,這個小的家庭作業看似微不足道,但是卻能讓小學生都愿意去做。生活中的小事里蘊含了很多的數學道理,看似與數學關系不大,但卻能吸引學生們學習數序的熱情,讓大家都參與進去。
例如:教師可以給學生留家庭作業,記錄家中媽媽每天買菜的重量、單價和價格,記錄每天家庭用電多少度和每個月要交的電費有多少。可以一周之后進行課堂展示,看看哪位小朋友記錄的又詳細又準確。這樣做可以激發學生的好勝心,學生們就會主動記錄生活中的一些具體數值,知道什么菜什么價格,在教師的講解之后就能知道價格與重量、單價的關系,知道用電量和用電度數以及電費單價有什么關系。教師布置這樣的生活實踐小作業,小學生們會比做普通家庭作業更有興趣,更愿意去完成。且教師設置了獎勵,小學生會為了教師的夸獎更加努力。
小組合作的學習能培養學生之間的友誼,幫助同學們互相認識,了解彼此,能交到更多的好朋友。不僅如此,小組合作還能培養學生的團結合作精神,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在一個小組中,大家一起學習,互相幫助,不僅是合作關系,能幫助彼此,誰有哪個不會的問題,另一個小組成員可以幫助解決這個問題,既培養了同學之間的友誼,[2]又學到了知識,何樂而不為呢。但大家不僅是合作關系,還是競爭關系,當同一個小組的其他成員在努力學習時,如果自己一個人玩耍,會不會就比別人少學到很多知識,可能下一次考試就會沒有他考的好。這種想法會促使大家互相監督、互相學習,整個小組的成績都會提高,學習數學的熱情也會高漲。教師也愿意看到學生的進步和成長。
例如:教師可以在開學之初,就分好各個學習小組,并為這些小組取名字,鼓勵大家互相學習、互相進步、共同成長。上課時,教師可以讓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大家分享各自的答案,如果答案不一致,請各小組同學向小組成員展示自己為什么得到這個答案,大家相互討論、計算,如果最終得到不一致的答案,由教師來評判對錯。以小組為單位討論,學生們會想要向同學們證明自己的能力,就會更加積極主動地核對答案,教別的同學應該怎么做,并從這里獲得極大的自信心。小組討論起來,全班會更加有學習氛圍,大家在爭論中會更加喜歡學習數學,并能在數學科目中取得好的成績。
綜上所述,在素質教育蓬勃發展的當下,小學數學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時,要采用參與式教學法,通過以上幾大方面,找尋到現有的教學問題,改善學生的課堂問題,使其小學數學學習生活充實且富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