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儀
(廣東省廣州市花都區樂泉小學 廣東 廣州 510800)
數學,來源于生活,同樣,應該應用于生活。小學生數學應用意識正是由此而來。雖然在小學生數學中,它的知識和內容相對較為簡單,但是,小學數學卻是數學學科中和生活關系最為密切一個層次。小學生通過學習小學數學,不僅可以更好的學習數學內容,而且還可以學習到許許多多的生活嘗試和知識,讓學生對生活產生更為深入的了解。而在傳統數學教學中,完全忽視了生活和數學的關系,通過死記硬背的方式,“強迫”學生去記憶和學習數學知識,從而讓學生激發了學生的抵觸情緒。
根據《指標》的內容,教師在教授數學知識的時候,應當提高學生應用實踐的意識,增加應用實踐內容,從而幫助學生更好的掌握數學基礎,通過生活和課堂結合的形式,大大提高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熱情。[2]另外,小學生數學應用意識和應用能力的培養,能夠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借助實踐更好的反思自身存在問題,不斷完善和鞏固對數學知識的掌握。數學應用意識和應用能力,并不單純是一種意識和能力,其中還包括了數學思維能力、邏輯思考能力、觀察能力、空間想象能力等多種能力和意識的應用,在實踐應用中,能夠讓學生的多種數學能力,同時得到鍛煉和提升,為學生將來的發展鋪平了道路。
2.1 教師觀念傳統,應用意識不高。小學數學是一門和實際應用聯系非常密切的課程,課本中百分之八十教授的內容,都可以應用實際生活中,例如,方向的辨別、時間的認識、長度單位的使用等等,這些知識不僅存在于小學數學課本中,而且在生活中也會常常使用到這些內容,因此,教師在教授小學數學的時候,多多結合實際應用才能幫助學生更好提升核心素養。
然而,在實際教學中,教師由于受到傳統應試教育思想的影響,教學過程中更加重視學生的學習成果,缺乏對學生能力的培養和實際聯系,并不重視學生的應用能力,形成了圍繞課本講知識、圍繞知識講考試的傳統課堂教學模式。在傳統教學中,數學老師為了提高學生的數學成績,往往采用題海戰術,增加學生對于數學知識的應用和掌握。小學生,本身正出于活潑、好動的年齡段,愛說、愛鬧、難以管束屬于該時期學生的特點。因此,在傳統的數學課堂中,教師為了加強學生的管理,通常“一言堂”式的管理模式,大大降低了學生參與課堂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2.2 教學方法單一,課堂氛圍枯燥。教學方法,屬于教師教學中一種非常重要的“教輔”工具。教學方法和學習方法有著異曲同工之處,能夠幫助教學更好的管理課堂,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增強課堂教學的高效性。但是,在傳統教學中,教師為了確保完成教學任務和教學進度,更加重視課程內容的教授情況,對于教學方法并沒有太多的使用和研究。而且在“應試教育”背景下,教師在課堂中不僅占據了主導地位,而且還占據了主體地位,學生在學習數學知識的過程中,常常出于被動地位,教師教授什么,學生就學習什么。[3]此外,在數學課堂中,教師和學生之間缺乏應有的溝通和交流,教師基本上都是從頭講到尾,整個過程中,學生不是在聽講就是在做筆記,而且由于傳統教學思想的影響,學生會對教師產生懼意,不敢提出疑問,從而使數學課堂變得嚴肅而枯燥。此外,數學本身嚴謹、認真的特性,也讓數學教師在整個授課過程中,難以融入趣味性的內容,致使很多學生反映數學課堂過于枯燥,不愿參與數學的學習中去。
2.3 學生應用死板,無法聯系實際。學習數學知識的作用,不僅是學,更多的是要用,知識的活學活用,才算是學習到了知識。而在傳統應試課堂中,學生學習的數學內容,主要是依靠于課本,即使需要數學知識的活學活用,也依舊是應用到試卷或是例題當中,沒有讓數學知識變得真正“活”起來。教師在教授知識的時候,同樣不重視數學和實際生活的聯系,只教授書本中“死”的知識,不僅缺少對學生數學實際應用能力的培養,而且還將數學內容和生活的內在聯系徹底分割開來。
教師,作為教育和知識的傳播者、執行者,教師的教學觀念對于學生的影響非常巨大。而小學生由于年齡因素的影響,對于知識難以形成有效、全面的認識。在學習數學過程中,僅僅能夠做到將所學的數學知識和內容,應用到書本、作業當中,而且在小學生的認知當中,思維往往出于開發的初級階段,思維的發散性尚待完善,所以,學生無法自身將課本知識和內容,聯系和應用到實際生活中去,需要教師的引導和培養,才能夠增強應用能力。
2.4 評價方式片面,輕視能力培養。在傳統教學思想中,評價學生好壞的標準,只有分數或是成績。通過學生的成績去判定學生優劣的方法過于片面,但是,這樣是許多家長、教師評價學生常用的主要方法。在中小學教育中,學生之間勢必存在著各種差異性,而成績只是其中的一種,以成績為評價標準并不科學。由于受到應試教學的影響,教師在教授學生數學知識和內容的時候,往往以學生成績為教學目標和出發點,也更加重視學生對于知識內容的掌握。剛剛提到學生間的差異性,班級中的學生通常分為三種,簡單分為上、中、下三種,細致分:綜合能力突出,成績優異、學習努力,成績中等、各方面能力較差,成績落后。由此可見,不同層次的學生能力各有不同,但是,在傳統教學思想中,因為“成績”的束縛,大部分學生的能力,得不到重視和培養,從而降低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興趣。
3.1 提高教師應用培養意識。小學數學,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作用非常巨大,小學生通過學習小學數學,可以解決很多在生活總遇到的問題,例如,購物時人民幣的使用、時間的掌握等。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當重視學生應用能力的培養。隨著新課標的實施,教師的教學觀念也需要進行相應的轉變。作為小學數學教師,首先要深入理解和掌握教學理念,通過改變教學理念,增加教學中實際應用的內容,提高學生的應用意識。同時,在教學中要結合符合《數學教學標準》內容要求的一系列教學方法,如采用小組合作模式、情境教學等方法,改變傳統教學中單一化的教學方法,提高數學課堂氛圍,幫助學生掌握數學應用的技巧和方法。在數學課堂中,老師要及時關注課堂的教學效果,要善于通過課堂交流,了解到學生在實際應用中遇到的問題,組織學生探究課本知識和實際應用關系,適時對學生進行引導和點撥,調動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通過實踐和練習,不斷鍛煉學生的應用能力。
3.2 發掘培養學生應用能力。學以致用,才是學習知識最大的價值。知識,不應該只存在書本中、大腦中,更應該體現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小學數學是基礎教育階段的基礎科目之一,小學生通過學生習數學中的知識,能夠快速認識和適應現實生活,借助書中實例的分析和講解提高小學生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幫助學生更好的學習數學知識。小學生應用能力的發掘和培養,應該需要從教師和學生兩方面入手。[4]作為數學教師,必須具備重視應用意識和應用能力培養的意識,其次,在數學教學課堂中,需要思考采用什么教授方式,才能夠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實踐操作的能力,從而慢慢培養的學生的應用能力。最后,還要結合有效的練習,通過不同層次、梯度練習維度,針對不同的課型,制定相應的練習內容。作為學生,需要不斷發掘學習趣味性,增加對學習的興趣,養成良好的學習和作息習慣。另外,課上要認真聽講和思考,課后要敢于表達心中的疑問,通過小組、老師的幫助更好的提高應用能力。
3.3 采用多元化的教學方法。講究方法和策略,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數學教學中同樣適用。例如,采用構建情境法,讓學生置身于情景中,更好的感受知識的魅力,提高學習興趣。例如在教授《認識時間》時,構建一個王子救公主的場景,王子需要打敗時針、分針、秒鐘三個的時間魔法,才能夠就會公主,如魔法18:30,學生讀出即可破關;小組合作學習法,將學生分成多個小組,并且均衡各個小組的綜合實力,實現自學和教學雙重教學效果。情境教學法,主要應用于課前,通過故事帶入、生活提問、游戲吸引等形式,將學生和課堂綁定到一起,利用不同情境內容,拉近數學和生活的關系,提高學生感悟能力。小組合作學習法,則是通過教師講難,學生解易的模式,提高學生分析知識、聯系生活的能力,讓學生自主認識到數學和生活的聯系,從而提高數學的應用能力。
3.4 豐富教學評價方法形式。上文提到傳統教學中,評價方法片面、單一,不利于學生的發展。教學評價,從教學開始就貫穿于整個數學教學過程中,由此可見,評價的重要性。科學、全面的評價,不僅可以提高學生學習動力,而且還可以增加學生的感悟和收獲,幫助學生更好的認識自我。根據《標準》的內容要求,越來越多的教師采用師生互評、小組互評、生生互評等多形式綜合化的評價方法,確保了評價的有效性和科學性。例如,教師在教授《角的度量》時,教師將角的定義、度量方法講述完成后,通過向學生提問,并對學生的回答進行評價;而學生同樣也可以根據學后感,對教授的內容進行評價;同時也可以讓學生對學生的回答進行評價和補充,從而提高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
師生互評,既可以提高學生學習動力,也可以提高教師教學水平;小組互評,借助不同小組間的評價,能夠更加清楚小組存在的問題,從而提升小組合作質量;生生互評,有力于學生發現自身缺點,改善學習習慣,完善自身學習能力。
總之,小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和應用能力,是每個數學教師都應該重視的。他們正處于認識世界的過程中,而數學應用能力的存在,就是協助學生更好認識世界的工具,同時也可以促進學生更好的聯系實際。因此,教師要不斷提高自身能力,采用科學、有效的方法,積極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以提高學生的應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