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東文
(廣西壯族自治區崇左市天等縣城關小學 廣西 天等 532800)
新課程背景小學的教學理念要求我們應該將培養目標體現時代的要求,數學這門學科本身就是理論較強的學科,所以學生學習起來相對會有些困難,教師要幫助學生在日常學習中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運用新型的教學模式激發學生對小學數學的學習興趣,加強學生在數學課堂上的主體地位,最終讓學生通過學習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以及有紀律全面發展的一代新人。[1]
在新課程背景下的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就是教師在組織數學活動時要貼近實際生活,以現實的生活作為學生學習的基礎,從而在心理上縮小學生和數學的“距離”,不斷地激發學生作為生活和學習主體參與到教師組織的數學學習活動中,同時教師一定要改變自身的教學理念與時俱進,不斷提升自身的教學能力將我們的教學目的從原本的傳道授業解惑轉化為學生作為生活和學習主體的內在需要。學生在數學學習課堂中如果可以和生活結合起來,讓學生在生活中學習,在學習中更好的生活從而獲得有活力的知識從而使得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教育就是生活,生活也是教育,數學來自生活,生活是教育的海洋,我們要知道學生在學習的知識到底是要為生活“服務”的。而且著名的教育教陶行知先生曾經講過,遠離生活的教育并不是真正的教育,我們的教育要時刻的與生活緊密聯系起來,生活應該在教育中扮演“重要角色”。在教學過程中也不難發現盡管我們的數學教材不斷地變化可始終和生活脫離不開,很多數學的應用問題依然取自于我們的實際生活,從實際背景中產生和抽象出來的。
2.1 運用生活化教學激發學生對小學數學的學習興趣。生活化教學讓數學變得更加簡單有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很多學生在最初接觸數學這門學科時大部分都會產生難學抽象不容易理解的念頭,因為數學對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想象力要求相對嚴格,沒有其他學科學習起來容易,所以很多學生逐漸就會對數學“厭倦”,甚至有學生表示數學就是“上帝”設置的一道“分水嶺”,目的就是讓他們這些和數學“不對付”的學生攔在成功的“門外”,這些想法自然是幼稚不可以認真聽,但是仔細深究一下卻也能發現話雖糙可確實有理,數學也的確區分了一部分學生,不然在高中分科僅是因為數學不好學就讓很多學生迫不得已選擇了數學相對簡單的“文科”。而小學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階段,在這個階段為學生打好數學基礎,讓學生對數學有一個初步的了解,教師通過生活化教學激發學生對小學數學的學習興趣,將復雜不易理解的數學知識變得簡單,把教材中的抽象的數學知識“生活化”。例如在北師大版小學數學教材中《圓的面積》的學習,其中教學目標需要學生可以了解圓的面積公式以及推導公式,讓學生可以熟練的運用并且能夠解決實際的數學問題,很多學生在學習時只能呆呆的看著圓不能理解面積的計算和公式的推算,可是如果教師將這節課的學習內容和生活結合起來,比如通過一個簡單的生活例子,最簡單的就是“分餅”的故事,孩子的父親剛剛做好一張餅可是有事急需出門,為了不讓孩子偷吃餅就告訴孩子說,一會他就回來,然后一起吃,可是如果回來之后發現這張餅有缺角就要懲罰他,孩子答應了,可是父親一直沒回來,他特別餓,這時候他想到一個好辦法,等父親回來,天已經黑了,打開桌上的餅一看就發現孩子吃過了,于是抬手就要揍這個孩子,這個時候孩子捂著腦袋說,“父親,父親,你看我沒有吃那張餅,不信你看餅還是圓的!”父親聽了之后就愣住了,再看那張餅的確還是圓的,仔細觀察了一下大笑,覺得這個孩子實在太聰明了,同學們你們知道這個孩子是怎么做到的嗎?通過生活中的小故事引導學生去思考,然后聯系到圓為什么在孩子明明吃過之后還是圓的,從而一步一步的想到這跟圓的面積有一定的聯系,教師在以此為點展開圓的面積進行教學,這樣的生活化教學課堂讓數學充滿了趣味性,學生們都是通著故事長大的,教師在復雜抽象的數學教學中依然以故事展開教學,借助生活拉近學生跟數學的距離,從而激發學生對小學數學的學習積極性。
2.2 運用生活化教學加強學生對小學數學的理解。生活化教學模式走進小學數學課堂中,加深了學生對小學數學的理解和掌握,因為數學本身的“特殊性”,又恰好面臨現在的特殊階段,學生在學習數學如果和生活結合起來那么教學一定會事半功倍。教師運用生活化教學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讓學生從傳統教學中的“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狀態轉變為倡導學生要主動去參與教師組織的學習活動中,并且樂于接受勤于動手,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和獲取新知識的能力,這也是新課程所提倡的,讓學生在學習中提升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2]例如在《分數混合運算》的學習中,對于分數的混合運算學生剛可開始理解可能有些難度,因為分數和整數是不同的,但是教師一定要讓學生明白分數的混合運算和整數的混合運算順序無二,加強學生在學習分數混合運算時的操作和歸納能力,而本課的情感目標也提及要讓學生從學習中感受到數學和生活之間的密切聯系。教師在教學中應該開放教育,讓學生走出課堂走進生活,雖然學生的本職“工作”就是學習知識,但是學習的途徑并不只能通過課堂上教師的教授教學,讓學生走進生活去體驗學習這種學習模式同樣有用,在有條件的情況下可以讓學生體驗一把“商人”的角色,通過買賣商品感受自己的營業額的變化,為什么第二天賺到的錢僅僅比第一天多了1/5,而學生對這個1/5是怎么理解的,這時候教師在學生對這些信息“一籌莫展”的時候可以讓學生用畫圖的方法將自己的營業額和營業信息表示出來,然后教師可以有針對性的抽出幾個學生將自己的圖展示給大家,并將自己畫圖的理由分享其他同學,之后教師在將分數的概念和分數的混合運算教授給學生,并且在讓學生將自己得到的知識馬上運用到接下來的計算,讓學生計算出第三天的營業額,還可以適當的將學生分成幾個小組,并且在組內進行交流信息共享,之后在派出代表讓學生再次對我們最初的問題1/5具體分析,從而體會一下運算定律在分數中的應用。之后教師在繼續深入讓學生接著計算應用,深入學習分數,像是動物園開始接待游客,周末的游客特別多,經過調查研究發現這兩天的游客數量也很有趣,第一天就有360個游客,而第二天比第一天增加了1/6,從而讓學生獨立思考分析,第二天的游客數量是多少應該怎么計算,通過將分數和生活中學生們周末愛去逛動物園結合起來,讓學生在學習起來有直接的感受,看可以大大的加強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同時充分的發揮學生的主體意識,從而打造高效率的小學數學學習課堂。
2.3 運用生活化教學提高學生對小學數學的自主學習能力。教師在進行教學過程中運用生活化教學,讓學生走進實際生活主動去探索數學知識,從而提高學生對小學數學的自主學習能力。傳統的小學數學教學課堂因為過于重視學生的分數成績從而忽視了學生的學習需求,不僅僅在教學中模式單一,數學的體系也相對封閉,這些教學現象無一不在警示我們要緊跟時代發展的步伐,傳統的教學難以反映現代科技、社會發展的新內容并且脫離學生經驗和社會實際,而且因為教師的傳統教學理念會因為重視考試中的知識點而忽視教材中其他的知識點,在教學過程中也會發生讓學生死記硬背、采用題海戰術,可是這樣的教學模式顯然已經與社會脫軌,學生在這樣的教學模式中并不能的掌握全面的知識,數學看課程評價過于強調學業成績和甄別、選拔的功能,在管理中強調統一導致數學課程難以適應社會的發展的需求以及學生多樣化發展的需求,所以教師在進行教學時一定要及時更新教學理念,注重生活化教學的理念和特點,讓學生在生活中學習數學知識不能脫離生活空學,例如在北師大版小學數學教材中《觀察物體》的學習時,有一課是“搭積木比賽”,通過學生在生活中經常會接觸到的小游戲入手,通過搭積木可以讓學生直觀的了解到不同方向諸如正面、側面以及上面的立體圖形,并且可以通過給出的幾個方面去判斷剩下方向立體圖形是什么樣子的,[3]將這些信息整理完善后能夠計算出需要多少個積木能組成一個我們想要的立方體。這節課可以讓學生“組隊”學習,在交流和合作中去獲得不同程度的成功體驗,為學生接下來的學習提供原動力形成積極的學習狀態,當然在學生們研究積木時教師要著重培養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以及為了團隊的榮譽積極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從而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隨著新課改的推進實施,在小學數學教學的課堂中我們不斷的改善教學模式,更新教師的教學理念,傳統的“填鴨式”教學,教師在講臺上“揮汗如雨”的傳授知識,學生在課桌前“奮筆疾書”的記錄學習,這種教學課堂早已“落伍”,現在我們打造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新型教學課堂才是“王道”,生活化教學走進小學數學的課堂,融進數學教材內容中調動學生對小學數學的學習積極性,并且將與生活相關的數學知識熟練的解決,這種教學模式打破了傳統思維模式的束縛,在教學中不斷的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和運用知識的能力,為打造高效率的數學課堂奠定堅實的基礎。[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