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令新
(安徽省淮南市淮南八中 安徽 淮南 232000)
“家國情懷”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基本內涵之一。所謂的“家國情懷”,是主體對共同體的一種認同,并促使其發展的思想和理念。其基本內涵包括家國同構、共同體意識和仁愛之情;其實現路徑強調個人修身、重視親情、心懷天下。它既與行孝盡忠、民族精神、愛國主義、鄉土觀念、天下為公等傳統文化有重要聯系,又是對這些傳統文化的超越。[1]
1.1 是我國素質教育不可缺少的部分。2014年3月,國家教育在頒布的《完善中華民族傳統優秀文化教育指導綱要》中明確指出:各個科目教學內容要滲透以家國情懷為核心的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要求引導每一個中國學生樹立 “以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家國情懷,強化青少年的國家認同感和歸屬感,民族自豪感和責任感,使學生成為一個自愛、自強、自尊和自信的中國人。因此,從我國教育的發展來看,家國情懷作為一直貫穿于中華文明發展進程的重要思想,不但孕育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而且蘊含了以德治國與依法治國的思想,這都是我國社會主義體制下的教學源泉,因此,開展愛國情懷教育是我國素質教育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是學生培養國家民族精神的必備平臺。
1.2 是歷史學科發展進步的必然趨勢。2016年8月,《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對歷史學科提出了“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證實”、“歷史解釋”和“愛國情懷”五大核心素養,其中,家國情懷是學科的核心價值觀,其教育是學生對了解吸收我國傳統優秀文化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歷史是一門較為特殊且獨立的科目,它的內容包含了我國和外國的發展歷程,從我國的發展出發,它記述了中國從起源到繁榮到衰敗和創立到發展的全部過程,每個過程都有發人深省的人物和真實歷史事件,學生的學習內容不僅僅是掌握學科基礎知識,更是要從基礎知識中建立對國家的信仰和熱愛,了解現階段和平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和值得珍惜,從而建立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而拼搏的決心和毅力。因此,將學科基礎教育上升到學生對愛國情懷的感知是學生提升學科境界的需要,是學科發展和進步的必然。[2]
1.3 是學生正確道德觀念建立的途徑。初中正是學生道德觀念建立的關鍵階段,但是初中作為學生的青春期和叛逆期,學生容易產生形成錯誤的心態情緒和行為,因此,學校作為教育的主體,有責任和義務將道德觀念因素滲透在各個學科教學環節中。2019年9月,中央開會審議《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會議強調:加強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要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使愛國主義成為全體中國人民的堅定信念、引導人們深刻認識中國夢的本質是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激發全體人民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的巨大熱情,凝聚奮進新時代、實現民族復興的磅礴偉力。會議強調和提出了愛國主義教育對人民、對民族和對國家的重要意義,而初中歷史作為以愛國主義為核心基礎的科目,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會逐漸建立對國家的認同感,從而建立自身必備正確的愛國主義觀念。
1.4 是加強初中階段德育教學的手段。德育是初中階段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德育教育的核心在于學生的思想教育,好的德育能提升學生的素質和水平,其中,愛國情懷教育是德育教育的一部分。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深入挖掘課本中包含的德育因素,深入分析人物或事件或國家的影響和意義,從而使學生在參與過程中感受國家大義和舍生取義的精神。同時,家國情懷教育教育有利于加強學生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比如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青照汗青”、顧炎武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和馬援的“馬革裹尸”等等,通過課本的學習要讓學生感受到人物背后的歷史使命,從而引導學生建立責任意識。因此,家國情懷教育具備豐富的素材資源以及廣泛的情感認同,符合立德樹人的道德教育的根本要求。在學生民族自信心樹立、愛國情感養成以及為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努力中國夢共同理想追求方面的作用是無法替代的。[3]
2.1 自主預習,感知情懷。自主預習是每個學科教學都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充分有效利用預習環節,能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能力水平、基礎認知去感知知識,感知課本中所包含的情感。情懷的教育是學生自己感知吸收,從而理解的,與知識教學不同的是,每位學生對于情懷的想法和理解都是不一樣的,因此,利用預習環節能引導學生去自主探究情懷,而取代教師強加硬塞式教學。以人教版八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第2課《抗美援朝》為例,預習內容包括基礎知識,比如抗美援朝的時間、地點、事件、起因和結果等等,思考內容包括中國正處在百廢待興的時期,為什么會選擇抗美援朝?從中國的國際地位、社會體系以及美國的目的出發進行簡要分析。中國進行抗美援朝的原因有許多,其中包含維護正義、鞏固盟友、打擊美國和幫扶弱小國等等,無論從哪個層面出發,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都能感受到中國在此次事件中所傳遞出發的大國擔當和社會責任,從而幫助學生建立對國家的自豪感和國家情懷。
2.2 角色扮演,深入情懷。角色扮演是深入人物,感知歷史故事和歷史背景最有效的手段,同時,角色扮演也是學生全體參與的教學形式之一,它從學生的興趣愛好點出發,使學生在積極參與過程中獲取知識,體會情懷。以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第13課《五四運動》為例,五四運動的群體是學生,以此章節作為角色扮演的切入點能加強學生的共鳴心理,從而使學生站在特定的時代和扮演特定的角色去理解課本,感知學生所傳遞出來的愛國情懷。在扮演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將學生分為游行學生和軍警兩個部分,還原學生游行和軍警鎮壓逮捕學生這一系列的真實情境,游行學生可以制作口號橫幅、高喊抗議口號,軍警則大力抵擋,雙方可以發生口角和肢體上的爭執等等,盡力去還原真實情境,使每位學生都進入角色,進入事件中去。同時,針對課本的相關史事,教師也可以組織學生去扮演和還原,使學生真切體會到五四運動的激憤。五四運動是一次徹底地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地愛國運動,在這個運動中,我們看到了五四學生的頑強反抗和拼搏,看到了五四學生對于國家的熱愛和奮斗,通過這次的角色扮演,能有效激發學生感受在國家遭受侵犯時,每個人的力量,從而幫助學生建立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家國情懷。
2.3 問題導入,探究情懷。初中生對于知識的思考和探究層面較淺,難以深入探究知識背后所傳遞出的家國情懷,因此,教師可以通過循序漸進的問題引導學生逐步深入,從而獲取情懷教育。[4]以人教版八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第13課《香港和澳門的回顧》為例,章節內容主要記錄了“一國兩制”的構想、香港澳門回歸的歷史背景和歷史過程,在教學中,很多教師的重點都放在了對香港澳門回歸的解讀上,而忽略了回歸的歷史原因,導致許多學生存在回歸僅僅是由于“一國兩制”構想的獨特和優秀這一教學誤區上。因此,為了消除教學誤區,教師必須引導學生深入課本,利用問題探究其背后的真實原因,有效合理地開展家國情懷教育。
教師:同學們,在使香港澳門回歸這一歷史事件中,中國取得了絕對的勝利,使祖國統一前進了一大步,那為什么我們能取得這一勝利呢,為什么英國和葡萄牙這兩個大國愿意與我們簽署聯合聲明呢?
學生:因為“一國兩制”的構想。
教師:對,“一國兩制”構想是回歸問題得以解決的重要原因,它的核心在于主義制度,那么英國和葡萄牙不能對香港和澳門實行“一國兩制”構想嗎?英國和葡萄牙明明也可以采取策略去保住香港和澳門,不將其還給中國呀。
(學生討論交流5分鐘……)
學生:因為中國越來越強大了,中國經歷了改革開放和共同繁榮等階段,香港和澳門的回歸是必然。
教師:回答正確,只有一個綜合國力強大的祖國,才是我們解決歷史遺留問題和現代國際爭端的根本保障,才是我們中國人民能在世界舞臺上傲然昂首的堅強后盾。那么,在21世紀的今天,同學們也要努力讀書,努力奮斗,使中國越來越強大,讓我們為了祖國的明天一起加油吧!
在這個過程中,教師一步步深入課本和社會背景,使自己對課本香港澳門回歸產生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對祖國的強大和繁榮產生了堅定的自豪感,最后,通過總結,激發學生為中國美好明天奮斗的決定和毅力,從而有效深化了學科中的家國情懷教育。
核心素養下的家國情懷為學科增添了新的內容和要求,是學生必備的精神品質,它保障了學生對國家民族的自豪感、自信心和認同感,幫助學生樹立了頑強奮斗,為祖國美好明天而努力的決心。在實際教學中 ,教師應積極認識到家國情懷教育的重要意義,以此開展和實施合理有效的策略鼓勵學生積極參與,使學生在參與中感知到家國情懷教育,為自身家國情懷的深化打下基礎。最后,本文提出的策略希望能被廣大教學工作者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