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菲菲
(江蘇省淮安市新區實驗小學 江蘇 淮安 223001)
美術承載著傳統與創新雙重意義。相對于語數外課程的刻板枯燥,美術課程則具有獨特的魅力。小學階段的學生天馬行空,想象力豐富,依靠傳統的繪畫和工藝課限制了學生主動思考的能力。多媒體課堂利用現代化的信息技術,增加了影音效果,讓學生更加深刻的感知大自然和傳統藝術的美。同時,在美術教育過程中,教育者應從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對學生進行啟發教學,在學習美術知識的同時修煉美術素養。
1.1 增強學生道德品質。小學階段的學生模仿力強,對于新事物的接受能力較高。在課堂教育中,傳統的說教模式枯燥單一,對于理解能力較差的小學生很難參悟其中意義。多媒體教學的融入增加了課堂趣味性,吸引學生眼球,在輕松快樂的氛圍里接受教育。而德育教育作為學生未來行為規范的基礎,需要教育者在進行美術教育的同時融入道德品質的培養,進而規范學生行為秩序,全面健康的發展。
1.2 增強學生情感體驗。人類的情感是非常豐富的,而小學生的世界又充滿了單純。課堂教育中教師有意識的培養和引導其愛國主義精神,弘揚傳統文化,能夠充實學生精神世界,讓學生感知正能量的帶動。其次,多媒體聲音和動畫的運用,在豐富課堂體驗的同時,也讓學生走進了作者繪畫的世界,感知大自然的美好并通過圖畫與人物情感進行連接。進而豐富情感體驗,增加德育的滲透,在潛移默化中樹立學生德育品質。
1.3 樹立學生行為習慣。道德品質的形成與平時的行為習慣息息相關。作為啟蒙教育的執行者,教師應當規范自身行為,以自身實際行動影響和引導學生,規范言行,樹立良好的行為習慣。將小學美術課本中描繪和刻畫的行為美德,作為其學習和比較的標準,結合實際生活,對比自身行為,引導和指出哪些可以繼續發揚,哪些需要舍棄[1]。
2.1 德育和美術教育滲透融合。在小學美術課本中弘揚和培養道德品質的內容比比皆是,新課改要求教師從學生的個性特點出發,以導入的方式,吸引學生學習興趣,打造高效優質的課堂。例如,根據這一階段學生嬉鬧的特點,增加游戲環節,增進師生之間的互動與交流,從師生關系轉為朋友關系,營造輕松的課堂氛圍。學校和教師也應當不定時組織學生動手創作美術作品。結合生活中的重要節日,例如端午,中秋,國慶等弘揚民族的傳統文化和培養其愛國精神。
2.2 豐富課堂形式增加學習興趣。如何在課堂簡短的時間內將課程變得豐富有吸引力,直接檢驗教師的教學方法。小學生注意力集中時間較短,實行多樣化課堂更能促進和激發其學習和互動的興趣。多媒體課堂的運用,將老師與學生不能走進的地點和景色直接展現在眼前。例如,蘇教版小學美術《中國民間玩具》,實際教學中我們不能將所有玩具一一擺在學生面前,但通過視頻演示或是ppt圖片都能夠將其完美的展現出來,在豐富文化內涵的同時也增加了對民間傳統藝術的了解。對啟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也有極大幫助。其次,課后的現實體驗也非常有必要,老師與家長可以在課余的時間帶學生參觀本地的博物館,公園,直觀感受藝術美學和自然美學。豐富知識結構,感知自然界的偉大和傳統勞動人民的智慧。這些都有利于學生在后期的學習過程中,快速在腦海中形成完整的畫面,并系統的用畫筆和文字展現出來。
2.3 增加生活情境提高課堂趣味。以往的傳統教育,課堂教學受時間限制,如何將美術學習和生活緊密聯系,并且將德育教育的本質串聯到生活中去,對于教育者而言相對困難。信息化的建設與發展有效的解決了這一難題。課后,通過手機視頻拍攝的模式,讓學生將生活中觀察到的畫面記錄下來,并在課堂中進行分享,增加師生交流,感悟現實中的真實情感。從而做到德育和美術教育的相互滲透與融合。例如,蘇教版小學美術《春天的顏色》,根據這一話題,學生通過手機拍照或者是視頻的方式,將自己看到的春天記錄下來,并在課堂中進行分享,而后學生根據自己的喜好和感受將自我認知中的春天描繪下來,增加自然的感悟力和對藝術的熱愛,進而提升美術素養[2]。
綜上所述,德育教育是進行知識教育的前提,在教學過程中結合多媒體課堂,將德育教育融入到美術教育中,讓美術打動學生的心靈,并注入到生活當中,真正實現美術教學的目的與意義,進而促進學生品質的發展與價值觀的樹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