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曉叢
(甘肅省廣河縣幼兒園 甘肅 廣河 731300)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指出:“幼兒是積極主動的學習者。要充分認識生活和游戲對幼兒成長的教育價值”。區域游戲由游戲種類、游戲環境、游戲規則、游戲情節、游戲材料等結構成分組成。農村幼兒園的生活環境和條件不同于城市生活,生活基礎設施設備相對不完善,一方面幼兒不能從小體驗多樣的生活狀態,這就限制了幼兒園區域游戲的設計范圍和思路,不能生搬硬套的將不會發生在幼兒實際生活中的生活情景納入進來。
1.1 游戲內容虛幻——脫離幼兒真實生活。教師在安排區域活動的過程當中,按照自己的主觀臆斷,沒有從幼兒的實際需求出發。例如在角色扮演的游戲活動中安排了銀行、手術室這樣的內容,很多幼兒對這樣的內容是不熟悉的,因為沒有原有經驗的支撐,玩著也就提不起興趣,這樣就會使得游戲的效果大打折扣。
1.2 游戲規則過多——限制幼兒自主發展。游戲過程中教師限制過多往往會使得游戲的效果大打折扣。例如幼兒在“娃娃家”想要建一間小屋子,就只能使用娃娃家區域的材料,不能利用建筑區的積木或是益智區的雪花片。游戲活動中設置過多的禁令會使得游戲的連續、整理以及聯系性大打折扣,幼兒不能得到全面的發展。
2.1 明晰“情節構思”在幼兒園區域游戲中運用的要素。游戲是為尋找樂趣而進行的一種活動,區域游戲中如果失掉了樂趣,幼兒就會棄之而顧其它,因此“情節構思”能為游戲增添新意,從而使幼兒重新投入游戲中。“情節構思”在區域游戲中綜合運用時應考慮以下要素:學習、競爭、角色和情感。
2.2 探尋“情節構思”在幼兒園區域游戲中運用的方法。
(1)事件提煉法——努力發現幼兒興趣點。事件提煉法是指從現實生活事件中提煉游戲主題素材、構思游戲情節的方法。運用這種方法,我們首先要了解幼兒的身心特點和興趣愛好,然后根據幼兒園現有的條件,提煉相關的游戲情節,開展有效的區域游戲活動。
案例:我發現幼兒們平常都很喜歡玩水,玩水的時候都非常的開心和活躍,無論是在上廁所后洗手還是喝水的時候。考慮到幼兒們對水的喜愛,我構思出了和水相關的游戲情節-“自制泡泡水”。我為幼兒們準備了清水、塑料瓶、細鐵絲和洗潔精、洗衣粉等材料。幼兒們看到這些材料都非常的開心,迫不及待地開始嘗試制作泡泡水。他們先把洗潔精和洗衣粉倒入不同的塑料瓶中,然后找來小樹枝使勁地攪拌,再用細鐵絲彎出各種形狀。再用細鐵絲當玩具吹起了泡泡,不一會兒,空中便布滿了各種大小、顏色的泡泡,幼兒們你追我趕,玩的很開心,看的出我根據幼兒的興趣愛好所構思出的游戲情節是大受孩子們歡迎的。
(2)故事借鑒法——將課本教學融入游戲。故事的來源可以有課堂上講過的童話故事、繪本圖畫和影視視頻。故事借鑒法主要是指模仿童話故事擬人化的方法虛構游戲情節。
案例:《小兔子乖乖》是一個非常經典的童話故事,講述了機智的小兔子利用智慧打敗了狡猾的大灰狼。根據這一故事情節,我構思了相應的區域游戲情節。首先和幼兒們一起搭建了一個小木屋,然后給幼兒們分配了不同的游戲角色。扮演兔寶寶的幼兒們進入小木屋后,扮演兔媽媽的幼兒就對他們說:“孩子們在家里鎖好門,媽媽不在,你們不能開門”。接下來,扮演大灰狼的幼兒冒充兔媽媽敲門時,木屋里的幼兒們一聽聲音不對,就問:“媽媽出去的時候穿的什么顏色的衣服?”外面的大灰狼答不出來,兔寶寶們知道是壞蛋來了,便關緊了門。
“情節構思”法應用在幼兒園區域游戲中,能夠顯著提高幼兒的活動積極性。“情節構思”法將游戲的主題、內容和方式特點完美融入于游戲中,增強游戲趣味性,深化了游戲主題。運用“情節構思”法時,首先要明確“情節構思”在農村幼兒園區域游戲中運用的要素,其次是搭建好游戲框架。“情節構思”在幼兒園區域游戲中運用的方法主要有事件提煉法、故事借鑒法、角色衍生法和知識模擬法四種。當然,區域游戲是幼兒自發探索、自主選擇、操作的自主活動,是幼兒比較喜歡的游戲活動。怎樣讓農村幼兒在區域游戲當中體驗、制造、生產快樂,并且在快樂中探索、學習和體驗,讓區域游戲更加合理有效,還需要我們進行更加深入地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