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少霞
(廣東省陽江市第二中學 廣東 陽江 529500)
自十八大以來,教育部提出“教育部將組織研究提出學段學生發展核心素養體系,明確學生應具備的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以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1]
中學生核心素養發展問題得到了極大的關注,特別是在教育體系中。要求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有各個學科中都有一定的要求:要求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扎實的科學文化素養,健康的身心,良好的審美情趣的同時,更注重人的發展。
發展學生核心素養主要是指學生應具備的,能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以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
核心素養常常在學生與學習體驗的有效互動中生成,使用體驗學習是素養生成的基本方式,離開了體驗,就談不上素養的真正形成。所以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中,應該創設不同的情境和蘊含個性的學習任務來激活學生的認知和情感,從而讓學生在學習求知中有個性的體驗。如人教版八年級上冊Unit 8 How do you make a banana milk shake?這節課的閱讀主線是“Thanksgiving in the United States” 筆者在讓學生完成了閱讀任務后,設計了一個:DIY的活動,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做他們喜歡的食物,然后共同分享,學生們所做的食物充分體現了他們的個性,有:milk shake, fruit salad. vegetable salad, popcorn, all kinds of sandwiches, soup, turkey…各式各樣,應有盡有,既完成了教學目標,又讓同學們有了個性體現。
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探究閱讀課的實質,對課文進行恰當、生動、有意義的解讀,為學生創造一幅鮮活的文本畫面,引導學生去感受語言的魅力、解讀作者的內心與意圖,在解讀過程中,學生不僅學到了語言培養了閱讀素養及語言的使用技巧,而且獲得了情感熏陶。
省特級教師李學書在一次講座中指出文本解讀的意義在于提升課堂準備效率,減輕學生的學業負擔;文本理解的價值在于實現作者與讀者的交流,真正體現以人為本。她強調文本解讀與教學設計的關系:設計前,讀出內在結構,把握體裁特點;設計中,強調動態,突出生成;實施中,關注能力,實現運用。在核心素養下的英語閱讀教學要求不僅要培養學生英語學習中的閱讀能力,還要培養健全的人格,使學生通過文本認識世界、感悟人生,提升閱讀素養,因此文本解讀是上好一節課的基礎。如人教版英語七年級上冊Unit 8 When is your birthday. 這個單元以一篇School notice為閱讀材料,這樣的閱讀材料在很多英語教師的眼中都很簡單,簡單到無法發掘它里面的內涵及意義,其實在七年級的英語教學都是一些非常簡單的閱讀材料,在簡單的材料中深挖文本更難,更需要教師的智慧。
問題作為思維活動的引導線和腳手架,能夠啟發思維,引導思維由低層次向高層次發展,促進高級思維能力的形成。教師在設置深層閱讀任務中,設置有效的問題是關鍵,要重視學生的思維活動與核心素養的培養。問題旨在培養學生閱讀后的語言輸出能力及情感價值觀,在回答問題過程中需要學生結合社會背景知識、經驗,并有所發現,有所創造。教師應給予學生自由發展的空間,所設計的問題應該是開放的、個性化的、多維的,問題還要關注語言、思維、情感相融合,這樣有利于培養學生創新思維能力。
問題的層次由低到高分別是:記憶性問題—理解性問題—應用性問題—創造性問題評價性問題。
筆者在今年有幸到浙江省北師大南湖附屬學校聽了張衛良老師的一節閱讀課。他所用的教材是牛津版八年級上冊Module 3 Sports.整節閱讀課都是以設置問題來貫穿sports 這個主題:執教者首先設計一些理解性的問題,層層深入。接下來提出情感升華的問題,答案是開放式的,讓學生討論。.最后教師總結,感情提升,綜合素養提高。
這樣的問題設計,巧妙的將課文的線索貫穿在問題當中,并使學生的語言能力、文化品格、思維能力以及學習能力得到進一步的提升。
總之,英語閱讀教學的原點應該回歸到促進全人的發展,英語課堂作為教學的重要陣地,能夠有效促進學生構建起核心素養,以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為目的, 是基礎教育課程與教學改革的基本要求。所以英語教師在開展英語課堂教學過程中,應牢牢把握閱讀課教學這一重要環節,不斷培養學生的語言能力、引導其形成正確的思維模式,使學生在接受英語學科學習的過程中,綜合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在新課程改革的有效推動下,使學生成為全面發展的優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