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興冰
(江蘇省南京市第十二初級中學 江蘇 南京 210011)
數學核心素養是素質教育和新課程改革的產物,其中包含了中學生的理解能力、認知能力、學習能力、數學思維等綜合能力,是學生通過學習數學知識逐漸提升的一種綜合技能,隨著學習知識的增多潛移默化中形成的推理能力、思維分析能力、表達能力,是學生在面對問題、思考分析問題時擁有的數學思維,可以站在數學的角度透過事物的現象看到事情的本質,從而找到更加合理、便捷的解決辦法。
2.1 樹立起科學的教學觀。在初中數學教學過程中樹立起科學的教學觀是培養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的前提和重要影響因素,這就要求在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中摒棄傳統的以老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轉變為以學生為主體來進行教學設計。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的培養需要依托于教學活動和數學實踐活動來完成,所以在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中老師要采用科學有效的教學方法,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和學習需求不斷創新教學模式,來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從而保障學生的課堂學習效果和學習效率。
在學習“等腰三角形的性質和定理”時,老師可以運用多媒體為學生展示出一組各不相同三角形,然后引導學生觀察其中等腰三角形與其他三角形的相同和不同之處,學生被老師的演示吸引了注意力,然后圍繞老師的問題積極的展開思考和分析,在自主探究中學生發現等腰三角形的特別之處,根據自己的推理結果進行了總結和歸納,最后老師指出等腰三角形的性質,讓學生針對結論再進行驗證。通過這種引導式的自主探究學習模式,充分調動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探究興趣,鍛煉了學生的觀察能力、推理能力、思維能力、分析歸納能力,同時也加深了學生對這個知識點的理解,探究過程中學生享受到學習知識的樂趣,大大提高了課堂學習效率。
2.2 培養中學生的問題意識。學起于思,思源于疑,為了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邏輯推理能力、分析能力以及創新能力,老師要在初中數學的課堂教學中,有側重的培養學生擁有問題意識。老師要鼓勵學生大膽設疑,學會轉化思路,拓展自己的思維方向,多維度的思考問題,找到一個問題的多種解法。在課堂教學中老師也可以通過創設情境來啟發學生進行自主探究,比如在講解圓周率這個知識點時,老師可以用歷史上著名數學家祖沖之的故事來引入圓周率這個知識內容。祖沖之的父親給他了一本《周髀算經》,書中講到圓周長等于圓的直接的三倍,祖沖之燃起了探究的欲望,他拿來繩子通過測量車輪,測量圓盆來驗證書中的結論,結果發現圓的周長比圓的直徑的三倍要多一點點,祖沖之心里有了新的疑問,既然圓周上比圓直徑的三倍要長一點,那么究竟是長了多少呢?在疑問的驅使下祖沖之通過大量的計算和推演終于確定了圓周率的取值范圍,那么祖沖之到底是用了什么計算方法呢?通過故事引發出的問題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燃起了學生的探究欲望,從而積極主動的開展了探究活動,提升了學生的問題意識。
2.3 對學生實行個性化指導。數學是一門抽象性強的邏輯學科,知識點繁雜,知識之間有著關聯系,環環相扣,形成一個完整的數學知識體系。但是由于初中階段的學生知識儲備、學習能力、理解能力、認知能力各不相同,所以老師在進行初中數學的課堂教學時要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針對差異化的學生設置不同的教學目標和進行不同個性化指導,從而使各個層次的學生都能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有所收獲。
比如學習一元二次方程時,對于學習能力差,基礎知識掌握不扎實的學生主要側重于會根據題目內容列出方程式,能夠進行簡單的方程運算,掌握解方程的具體步驟和思路;對于學習能力強的學生側重于方程式的熟練應用,以及在復雜的綜合性的題目中可以列出多種方程式,找到方程式的簡便思路和解答方法。通過對學生進行差異化的指導,可以使學習能力差的學生在課堂教學中也有所收獲,完成基礎的教學目標,而學習能力強的學生側重于能力的培養也能夠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使“好學生吃飽,差學生吃得到”。
綜上所述,針對中學生實施數學核心素養的培養不能一蹴而就,要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面對知識能力、學習能力不同的學生要做到因材施教,切實將學生放在課堂教學的主體位置,充分調動起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才能真正構建出高效的初中數學課堂,實現學生知識與技能的雙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