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龍
(浙江省寧波市北侖區泰河學校 浙江 寧波 315000)
在《數學課程標準》中提出“數學是人們生活、勞動和學習必不可少的工具”,并要求“對數學的認識不僅要從數學本質的觀點去領悟,更要從數學活動的親身實踐中去體驗”。現階段教師的主要教學目標就是要求學生可以學以致用,由于數學知識是來自與生活,然后應用于生活中。在小學時期是培養學生數學素養的開始階段,小學數學教學結合生活能夠訓練學生運用數學知識的能力,促進培養小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有效的增強學生的數學素養。在這樣的過程里教師在教學中要體現新課改的教學要求,促進小學數學教學的改革。那教師如何在課堂中結合生活進行教學呢?
在《數學課程標準》中提出:“數學教學要密切練習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除法,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根據學生已學知識考慮,把數學知識和生活相結合到一起,營造生活化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可以牢牢的掌握數學知識。
例如:教師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百分數”內容時,要根據學生日常生活環境,為學生設計出和生活相關的數學題目,就是商品價格的題目:一個足球,在一店中降價9%售賣,二店中打九折售賣,三店里則是買三個送一個,我們要買一個足球那么我們去哪里購買相對來講比較優惠呢?那么買三個是在哪里買?在日常生活中學生有相似的情況,因此學生比較積極的想探究這個問題。這樣比較復雜的計算題通過學生的合作和探究中可以解決問題。
通過生活實踐可以學習到知識,數學來自實踐,也應用與實踐。教師要在數學課堂教學中為學生提供實踐的機會,使學生自己進入到生活實踐操作中,根據裁剪、擺放、移動、觀看,讓學生豐富的認識知識,分析由易到難的數學知識,研究其中的含義,收獲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假如教師沒有為學生給與實踐空間,光靠自己的講解和分析,學生在學習知識時也比較枯燥、單一,只了解這是什么意思但是不會應用到解決問題中。
例如:教師在教學“圓的面積”內容時,教師能夠為學生分設小組,通過小組的方式讓學生利用8等分的半圓進行擺放,拼圖,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夠制作成圓的形狀,慢慢轉變成相似長方形的圖形。學生經過觀察計算得知,長方形的長等于圓周長的一半,長方形的寬和圓的半徑相同,進而發現圓面積等于圓周長的一半和半徑相乘。經過學生的實踐活動,能夠使學生牢牢的掌握相應的數學知識。
教師要改變傳統課堂教學中的局限性,結合生活構建開放性的數學課堂。首先,課堂空間是開放性的,教師要改變課本的局限,拓展到室外場所、大自然等環境,讓課堂環境比較豐富。例如:小學數學教師能夠組織學生去操場中了解“平方米”“公頃”等土地面積的單位知識,而且是開放的課堂內容。教師要結合實際生活進行教學,為學生增加區域性的有關數學材料,讓學生豐富學習內容,為學生提出實際生活問題,使學生可以思考并探究,延伸學生的解題方式,可以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這樣學生在開放的課堂環境中不但學習到知識,還能夠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自主探究的能力。
學生學習數學的目標不是想要考取一個好成績,而是為了想要應用學習的數學知識來處理實際生活產生的問題。為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給與學生應用知識的能力,學生才可以很好的掌握知識。例如:教師在教學“長方形的面積”內容時,為學生安排課后作業:測量家庭客廳中的長和寬,求取客廳的面積,然后測量瓷板磚中的長與寬,計算客廳中的面積,然后大概計算出客廳中需要多少塊瓷板磚?假如一塊磚20元,那需要多少錢?通過這個教學活動,可以讓學生把學習的知識應用到實際生活中,也要觀察在生活中的不同問題。這可以增強學生處理實際生活的能力,讓學生靠近數學知識,了解到數學知識的重要性。
總之,隨著新課的深入,對教師提出較高的教學要求,在教學中結合生活教學可以體現教學改革要求,在數學教學中結合實際生活可以增強教學效率的有效方式。經過多年的教學經驗,教師結合實際生活進行教學能夠使學生掌握到知識,提升應用知識的能力。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改變傳統教學方式,找到在生活中的數學知識,探究數學生活教學方法,把數學知識和生活的結合,從而提升數學教學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