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善芳
(福建省漳州市第七中學 福建 漳州 363000)
二氧化碳是初中階段需重點學習的物質,是初中化學學習的典型代表,是身邊的化學物質的典型代表。課程標準把其放在“身邊的化學物質”主題中,課標規定“身邊的化學物質”的基本學習方法是“注重從日常生活和生產中選取學生熟悉的素材,注重引導學生通過觀察和實驗探究活動,認識物質及其變化”。
也就是說,二氧化碳的教學需要以生產生活中的情景素材為重要學習載體,讓學生體會物質豐富多彩的變化,以及物質性質、變化與物質用途間的關系,體會化學對人類生產生活的貢獻。
下面就以我上過的一節課《二氧化碳的性質》為例,談談我是怎樣使用情景素材的。
在上這一課題時,我首先給學生展示一瓶雪碧,我問:搖一搖,晃一晃、喝一口,會有什么感覺?請一位學生出臺演示,感受有酸味、到會打嗝。緊問道:為什么有酸味、會打嗝呢?什么原因導致?想知道嗎?通過學生的思考與交流,激起學習二氧化碳的性質的迫切心情二切入課題,調動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到學習中去,對接下來的學習引起密切、持續的關注,為激發學習興趣打下良好的開端。緊接我提出:同學們請結合自己的親身感受來談談你們對二氧化碳的性質了解有多少呢?學生進行思考、討論,學生能很好地說出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質和簡單的化學性質,如二氧化碳不能燃燒也不能支持燃燒及不能供給呼吸。那如何把不可見的性質變為可見呢?從而激發學生探究的意識[1]。
俗話說,百聞不如一見,為了把不可見的性質變為可見,我對課本上的實驗[6-4]作出了適當的創改:在裝有階梯形燃著蠟燭的燒杯上方放著一塊玻片擋住及把二氧化碳裝在飲料瓶中便于實驗的操作且實驗現象很明顯。之后指導學生親自動手,進行實驗[6-4]和[6-5],讓學生體驗實驗成功的喜悅。根據學生實驗,我進行了系統化分析,歸納出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氣大及其能容于水、不能燃燒也不能支持燃燒的相關性質。隨后我取出實驗[6-5]瓶中的試液2mL左右放入試管中,并向其中滴加石蕊溶液,立即看到無色的液體變紅了,趁勢,我再次拋開問題:什么物質使石蕊變化呢?你如何去驗證?再次激發學生探究的強烈欲望。學生通過討論并闡述自己的驗證方案,結合學生的方案與實驗[6-6],我設計了四組對比試驗進行師生合作,之后我引導學生分析、交流、歸納了是二氧化碳能與水反應生成的碳酸使石蕊變紅的結論。隨之我追問若把試管中紅色液體進行加熱會產生什么現象呢?老師就此演示,學生驚喜地發現到紅色逐漸消失了,這是為何呢?趁機解釋了碳酸的不穩定性。
在講到二氧化碳與堿性物質的反應時,我首先引導學生回顧之前學過的二氧化碳的檢驗方法。設問為何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呢?教師給以分析二得出CO2與Ca(OH)2反應生成白色的CaCO3的緣故。之后我再次展示引課的那瓶雪碧(說明雪碧的成分),讓學生設計實驗如何證明雪碧中含有CO2呢?學生思考、討論給出多樣的方案,之后選出可行方案并讓學生上臺演示。最后,我拿出預先準備的兩瓶石灰水,其中一瓶敞口,一瓶密封保存。提出問題:敞口的石灰水上面有一層白色固體,這是什么物質?很多學生猜想:是不是空氣中的二氧化碳與石灰水發生反應?設計實驗:往澄清石灰水吹氣。觀察:石灰水變渾濁。學生得出結論-CO2與石灰水反應。CO2+Ca(OH)2==CaCO3↓+H2O。通過觀察、推理、加上學生的參與,一下子把課堂氣氛推到最高潮。在愉悅的體驗中,學生學會了“問題情景-猜想假設-實驗探究-觀察記錄-交流討論—歸納總結”知識建構模式。不僅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使學生體會到合作的必要與快樂,促進學生之間的合作與競爭,且能對所學的內容有較深的理解和掌握。
在CO2的“功”與“過”的教學時,我用多媒體展示了CO2的廣泛用途圖片和播放“溫室效應”的危害的相關資料,將教材里枯燥的圖片改為的可視聽的視頻展播,讓學生猶如身臨其境,更直觀全面地了解CO2的“功”與“過”,明白了溫室效應的危害性及其防范措施 ,并有效地進行情感教育。另外,我還布置學生收集資料,課后進行一場《CO2的“功”與“過”》為主題的辯論賽,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的能力。
在最后環節,在和學生一起歸納了本節的知識要點后,我還設計兩道基于真實社會生活情景素材的思考題: (1)久置不用的菜窖,能冒然進去嗎?如何驗證能否進入呢?(2)為什么常用CO2滅火?任何火災都能用CO2撲火嗎? 通過實際問題的訓練,既復習了本節課的主要知識要點,又提高了學生利用化學知識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當然,化學來源于生活,教師、學生日常生活的許多方面都可能和化學學科知識打交道,經整理、提煉,這些真實的背景都有可能成為化學教學的情境素材,只要我們使用得當,就肯定能充分發揮基于真實情景素材的化學教學的功能價值,真正使情景素材成為我們化學教學的調味劑。
綜上所述,本課節我以生活線索在明線,化學性質的學習在暗線,兩條線索并進,進行教學。創設學習情景可以增強學習的針對性,有利于發揮情感在教學中的作用,激發學生的興趣,使學習更為有效。所以我以展示雪碧實物為情景引入新課,讓學生感覺化學就在我們身邊,化學都來自生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然后在學生原有認識二氧化碳的基礎上,師生通過實驗探究二氧化碳的密度與溶解性,最后歸納出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質。我通過引導學生對蠟燭熄滅現象的分析歸納出二氧化碳的第一個性質,通過溶有二氧化碳的水使石蕊變色原因、二氧化碳與碳酸飲料的檢驗及二氧化碳與氫氧化鈉反應創設教學情景引入后兩個性質的學習,再通過實驗探究突破學習重點。通過多媒體播放二氧化碳的“功”與“過”的資料。最后通過思考題,讓學生體驗成功,感受成功的喜悅,讓學生明白化學最終是服務生活、服務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