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樂清
(四川省綿陽市游仙區科學城第一小學 四川 綿陽 621000)
當前的教學形勢下核心素養是我們教學的主要方向。而STEM教育理念希望學生能夠在問題的引導下進行學科知識的融合,通過跨學科的方式分析問題和探究知識,進而提升解決問題的能力。而學生在這個過程中逐漸建立起的核心素養和與其他學科的融合,更有效的培養了學生的創造力和實踐能力。那么在STEM教育理念的指導下,小學美術教學如何實現跨學科教學,達到多學科的融合呢?下面我們將就此展開詳細的闡釋。
1.1 美術和語文學科的融合,加強人文性教育。在關于美術的新課標中對于美術學科提出了新的說明,美術課程應該更加追求人文性。那么如果我們能夠將美術和語文學科進行融合,這樣更能夠提升學生對于美術的表現力,同時促進了美術學科人文性的體現。通過整合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語文中的知識,把握課文的一些關鍵信息,對于學生的語文素養提升也起到了很大的幫助。例如在學習人美版三年級上冊《民間面塑》這一課時,該課的教學目標是希望學生能夠了解面塑藝術,能夠掌握面塑制作的基本方法,然后塑造一個自己喜歡的形象。那么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嘗試讓學生構想自己塑造的形象的一個相關的故事,或者幾個學生合作,利用各自塑造的形象創設故事,進行表演和對話。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提升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美術學科的人文性也得到了增強。
1.2 美術和信息技術學科的融合,培養學生創造力。STEM教育理念的融入希望能夠借此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和學生的創造力,進而促進當前小學生的全面發展。而關于美術的新課標中也提倡對學生進行創造力的培養。為此信息技術學科和美術的融合,也是STEM教育理念的一種嘗試,能夠在某種程度上促進學生的創造力發展。那么美術學科和信息技術的融合其實主要體現在了利用計算機進行繪畫和設計。目前很多的學校都給學生在寒暑假安排了相關的利用計算機繪畫的作業,其實就是一種跨學科融合的體現。例如在學習人美版《機器人》一課時,我們就可以利用計算機,讓學生通過計算機軟件進行一些機器人或者是動漫人物的繪制,然后還可以借助于計算機的一些特殊的光線感應或者是物聯網技術實現機器人的一些功能,打破學科之間的壁壘。通過這種途徑能夠很好地啟發學生的創新思維,讓學生的創造力得到不斷的提升和發展。
1.3 美術和勞動技術教育課程融合,培養學生實踐能力。新課標中明確指出了美術學科本身就是一門實踐性較強的學科。而我們的勞動技術教育也是一門重在實現的學科,為此兩者的融合能夠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例如在學習植物籽粒拼圖時,讓學生收集各種植物的籽粒進行拼貼和創意,而這些收集和采集工作也是勞動課的內容體現,又或者是泥塑,學生根據自己的設計,進行泥塑的捏置和上色,在合作中進行動手的操作和實踐,這些都是和我們的勞動技術教育課程內容息息相關的。為此STEM教育理念下的學科融合,要關注美術學科和勞動技術課程的融合,不斷地培養當前的小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
1.4 美術和學科融合,美化小學生的生活。我們的科學課其實能夠為美術教學提供很多的素材。比如在美術學科中包含的圖案、肌理和相關的色彩都是和我們的科學緊密相聯的。因此我們的跨學科融合也不能夠忽視了美術學科和科學的結合。比如我們在學習人美版三年級關于植物籽粒拼接的內容時,就可以和科學課關于植物的種子的相關內容進行結合,也可以融合一些葉脈進行創作,讓學生能夠認識到網絡狀的葉脈的特點,對不同的植物的種子形狀產生好奇心。這些課程的內容其實都是和我們的科學課堂中植物的結構、標本制作等內容相關的。那么兩個學科的融合能夠讓學生更好的掌握美術的激發,裝飾屬于他們自己的美好生活,而這也是我們目前的美術課程的目標之一。
2.1 美術學科和其他學科之間的融合要注意將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實踐能力放在教育的首要目標和位置上。喚起學生創造的激情,能夠不斷地挖掘出學生創造的潛力,讓學生在實踐中掌握相關的知識,思維上得到啟發,進一步的進行創新和實踐。
2.2 為了實現學科之間的結合,作為各個學科的教師首先就需要形成一定的聯動機制。教師之間要進行學科內容的分析,制定出融合的相關教學計劃,確定好課程落實的具體的方案,實現學科之間教學上面的同步,按照教學計劃進行教學,根據實際情況做好及時的調整,彼此之間要進行有效的溝通。
2.3 美術課程要想實現和其他學科之間的融合,作為美術教師要扭轉自己的教學理念,認識到跨學科融合的意義。能夠思考發展美術學科的一些新的教學模式。在學習方式上要引導學生進行轉變,能夠讓學生對學習的內容進行串聯,實現學生主動地學習。不斷地提升學生整合知識。合作和創新實踐等多方面的能力。
總之,目前我們的STEM教育理念已經在一些學校得到了落實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提倡創新的時代背景下,我們要把握好STEM教育理念的本質,從學生出發,制定有效的教學策略,實現美術學科和其他學科的融合,創設更加有意義的美術課堂,實現小學生美術素養的全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