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小華
(四川省彭州市南街幼兒園 四川 彭州 611900)
健康:健康不僅指一個人沒有疾病或虛弱現象,也指一個人生理上、心理上和社會上的完好狀態。心理健康是指一個人的生理、心理與社會處于相互協調的和諧狀態。其主要特征為智力正常、情緒穩定與愉快、行為協調統良好的人際關系、良好的適應能力。同時,幼兒的心理健康主要是指其合理的需要與愿望得到滿足之后,情緒與社會化等方面所表現出來的種良好的心理狀態。良好的心理狀態主要表現為:幼兒對自己感到滿意,情緒活潑愉快,能適應周圍環境,人際關系友好與諧,個人的聰明才智得到充分的施展與發揮,幼兒期的心理是孩子性格形成的關鍵,孩子性格特征的優劣,直接影響孩子今后的健康成長與對待未來的態度。
幼兒的心理健康,植根于家庭,成型于學校,發展于社會。關注幼兒的心理健康,不僅需要家長和老師身體力行,還需要幼兒園的專業系統地科學培育,當然也離不開全社會的重視和支持。
2.1 家庭。愛是幼兒心理健康發展的重要條件和必要的環境因素。家庭情緒氣氛是指家庭集體中占優勢的一般態度和感受。它能通過幼兒的思想、態度和一般行為反映出來。和諧的家庭氛圍有利于形成最佳的親子關系,并促進幼兒的心理健康。在關系融洽、成員心情愉快的家庭中,幼兒也會感到愉快、安全。在情緒表現比較穩定,“不隨意地發脾氣”,能較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緒:在行為表現上,由于心理壓力小,則表現得開朗、好奇心強、愛探究,而較少表現出退縮與焦慮。相反,在家庭關系緊張,人與人之間總籠罩著一層陰云的家庭里,幼兒在情緒表現上變化比較大,消極情緒較多,“常發脾氣”:在行為表現上,因得不到父母的關愛,提心吊膽怕受到懲罰,或表現得急躁暴戾、易激惹、易攻擊,或表現得孤僻、冷漠、退縮,從而形成不健全的人格。
2.2 幼兒園。
2.2.1 提高幼教工作者素質,加強幼兒教師培訓工作。 美國學者Witty指出:教師的病態人格將嚴重影響兒童的心理健康,在情緒不穩定教師所教的班級里出現人格障礙的學生人數也較多。因此,提高幼教工作者的素質,促使他們在具有豐富的科學文化知識的同時,掌握幼兒的教育方法、技巧,努力提高自己心理衛生方面的有關知識,掌握一定的心理衛生、心理咨詢、心理診斷、心理治療等知識,并將所學心理知識積極地運用到幼教工作中是一項迫切而重要的艱巨工作。另外,還應對幼兒教師進行多種形式的有關心理健康知識的培訓。這不僅有利于幼兒教師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質,而且還使他們能針對幼兒身心發展的特點,更好地促使幼兒心理健康地成長。近幾年一直在進行的幼兒教師心理輔導,就是為了促進震后教師心理健康的,進而能促進孩子們心理健康成長。
2.2.2 創造一個有利于幼兒心理健康發展的環境。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由于幼兒年紀小,可塑性大,他們的心理發展很容易受到外環境的影響。因此,創造一個健康的環境是作好幼兒心理健康工作的又一重要方面。
(1)樹立一個良好的班風、園風。
(2)教師要端正對幼兒的態度、行為。
(3)辦好家長學校,向家長們宣傳心理健康知識,使他們關注幼兒的心理健康問題。
2.3 積極培養和積極防治相結合。為了幼兒的心理健康成長,我們應該重視對幼兒良好心理素質的培養,增強幼兒心理適應和承受能力,減少心理疾病的產生。一些幼兒得到表揚時興高采烈,做錯事受到批評時就表現出極大的委屈,甚至幾天不說話。這種情況說明幼兒承受能力差,這也是每個年齡段幼兒都有的現象。如何培養幼兒良好的心理素質呢?除了上述所說的健康環境的影響外,我們特別強調通過引導幼兒樂于交往來培植。現在幼兒園里的孩子基本上是獨生子女。他們在家里是小皇帝,缺少與同齡小伙伴交往的機會,很容易養成任性、愛發脾氣、自私等不良性格特點,因此我們應該鼓勵孩子多交往、多分享。《綱要》指出“幼兒園應與家庭、社會密切合作,綜合利用各種教育資源,共同為幼兒的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幼兒園應利用家庭、社區以及一切可能的社會力量,為幼兒創設一個安全、健康的生活環境,如:利用家長會、開放日活動、家庭教育講座等活動向家長宣傳幼兒心理健康知識、指導家長學習培養幼兒心理健康的方法,并且及時與家長溝通、交流統一方法。兒童入幼兒園后,要引導他們積極參加各種集體活動,在集體活動中,使他們學會關心他人、尊重他人、團結互助、樂于分享,學會與他人平等相處并通過集體活動來逐漸培養幼兒良好的心理素質,也可使幼兒一些不良行為習慣和錯誤心理觀念等得以糾正。
幼兒的心理健康是由多項復雜的內容所組成的,關注和培養幼兒的心理健康又是一項細致而龐大的工程,教師和家長應從一點一滴中去發現、去塑造,利用所有有效的途徑,在生理、心理、社會等方面培養心理健康的棟梁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