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文燕
(江西省贛州市贛縣區大田中心小學 江西 贛州 341100)
課堂是教師和學生進行溝通交流的主要平臺,在傳統的數學教學模式中,基本多是教師受傳統教學觀念的影響,一味對教學內容進行集中講解。學生也往往只是單純處于聽課的狀態階段,學生在課堂中的參與度很差,所以教師和學生之間交流非常少,教師提出的問題比較缺乏規劃性和啟發性,無法調動小學生在課堂上的積極性,不利于學生對數學思維的鍛煉。
1.1 教師教學觀念滯后?,F在小學數學教師受傳統教育理念的影響深遠,以致于對教師角色精準定位缺乏較深入的認識,使得教學模式方面在課堂上說教式教學一直占據著主體地位,而忽視了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缺乏對學生的啟發和引導,更多的是向學生在灌輸數學知識。并且,這類教師在課堂提問的過程中以自己的問題設置為主,要求學生按照自己設計的流程進行學習,導致學生的問題思考時間較短,不能有效進行師生間互動式討論或者整理。而且在課堂提問的過程中,多數小學數學教師都采用讓學生舉手回答的方式或學生集體回答的方式。但是,部分學生常常缺乏課堂參與的積極性,不會主動舉手回答問題。亦或是那些學習成績較差的學生害怕答錯了受到同學嘲笑而不愿意回答,這使得舉手回答的學生主體基本都成為那些成績優秀的對答案有把握的學生。這種看似學生占主動地位的回答方式,實際上多數學生依然是處于一種被動的地位,這種狀態需要作出改善與優化。
1.2 提問缺乏科學性。首先,小學數學教師在進行數學教學提問的過程中以教材中的問題為主,問題比較單一,而學生在預習過程中已經對問題有了初步了解,學生只是機械的回答教材中的問題,不需要開動腦筋進行深入思考故而學生對教師提出的問題缺乏興趣。其次,教師提出的問題大多數是“是不是?”“對不對?”“有沒有?”這種類型的問題答案基本是固定的,雖然學生在課堂中能積極回答問題,但是這種問題是意義不大的。
1.3 老師反饋消極。教師在課堂中出于對教學進度的把控或課堂時間的緊張考慮,對學生回答問題后來不及給予積極正確的鼓勵和引導,當學生回答正確時較少給予表揚和進一步引導,這樣有時候會挫傷學生的積極性,當學生回答錯位或者不完全時,教師往往很直接地告訴學生“錯了”“不對”而沒有仔細的為學生講解錯誤原因,當學生不明白錯誤的具體原因,問題在課堂上就沒有得到有效的解決,從而會使學生失去了探索問題的積極性,對教師后面提出的問題會產生不再感興趣或者不予理睬的態度。
2.1 改變教師觀念,轉變課堂角色。首先小學數學教師要改變固有的課堂模式,轉變傳統課堂上以教師的主體地位,變為課堂中的組織者和引導者。在如今這個提倡素質教育的環境下,我們所實施的教學不僅僅是傳授學生知識,更是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使學生得到全面發展。
《新課程標準》中強調學生要“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主學習”。要求教師對學生的教育是由內向外,對學生的管理也是由內向外,這從根本上改變了傳統的教育、管理是由外向內。新課程對學生的學習要求是自主的,是主動的,教師要力求從根本上改變學生以往被動的學習。這種改變首先要求教師必須適應這種教育教學。如何把書本知識、教師的知識轉化成學生的知識與能力,這種轉化是有條件的,使其符合教育教學規律,促進學生的發展。
2.2 根據課本內容,制定有效問題。數學的特點便是邏輯嚴謹、思維嚴密,在課堂上提問時,老師要根據課本實際內容,明確提問目的,做好提問問題的前后規劃,有節奏的循循善誘的將問題鋪陳,同時結合學生的年齡特征和思維方式,引導學生按照一定的思考方向積極參與課堂提問。在實際教學中,教師雖然在設計課堂提問的時候,都是精心討論過的,但學生的思想天馬行空,在實際教學中難免會出現意料之外的問題情況。因此,教師可以設計一些比較靈活的問題,把握好提問時機,積累提問經驗,果斷應對課堂突發狀況,努力把握提問進度,同時給學生留下思考的時間和表揚學生的時間。一個好的問題可以充分調動學生上數學課的情緒,繼而讓學生愛上數學,愛上回答問題。
總而言之,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們要積極轉變自身觀念,不斷地提升自己的教學水平以及課堂提問技巧,在課堂上充分貫徹“生本理念”,讓課堂“活起來”,真正地把學生當做學習的主人,根據課本的內容,富有層次感的針對不同學習階段和不同學習能力的學生進行分類提問,既能帶動學生回答問題的積極性,又能滿足數學教學目的,讓學生參與整個學習過程,使小學數學課堂的教學效果達到最佳狀態,促進學生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