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次東
(湖南省冷水江市第一中學 湖南 冷水江 417500)
“微課程”是以教學視頻為載體,圍繞知識重點、難點、疑點和教學環節而進行的各種教學資源組合。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教師要圍繞教學目標,緊扣教學要點,精心選取教學主題,巧設“微課程”,引導學生積極思考、主動探索、交流討論、自主反思、歸納總結,從而提高教學質量。
自主預習可以有效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并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與自主學習能力。微課程可以更好地發揮自主預習的效果,培養學生的地理學習興趣與學習能力。比如在高中地理大氣垂直分層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在微課程中融入以下的教學重難點內容:(1)了解對流層和平流層大氣運動的特點、對流層大氣保持地表熱量的過程;(2)讀取大氣垂直分層示意圖,分析大氣垂直結構,探討大氣圈成為地球生命保護傘與保溫被的原因;(3)理解人類合理開發及利用空間資源的重要性,學會關注生態文化。通過這些教學內容的自主預習,可提高課堂上的地理教學效果。
作為一種新型教學手段,“微課程”集文字、圖片、語音等功能于一體,圖文并茂,繪聲繪色。教師巧用“微課程”導入新課,容易喚起學生學習的欲望和探究熱情,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因此,在高中地理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緊扣教學內容,通過“微課程”創設良好的教學情境,營造寬松、愉悅、和諧的教學氛圍,增強教學的可視性、生動性,以及學生學習的自覺性和能動性。如在《自然界的水循環》的新課導入時,教師緊扣水循環類型、環節、過程、意義等知識點,通過PPT向學生展示我國自然山水圖片,輔以詩句“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及俗語“井水不犯河水”的同時,創設問題情境:黃河之水是否真的東流不復回?“井水”是否真的不犯“河水”?為什么滔滔江河水匯入大海,大海的水位始終不上升?黃河水又靠什么補給?黃河下游斷流可能與哪些因素有關?教師巧用“微課程”創設情境,可以巧妙地導入新課,集中學生的學習注意力,活躍學生的思維,有效調動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索心。
高中地理知識涉及面廣,抽象性強,若僅依靠教師講解,學生一時難以理解、吸收和消化這些知識。教師若能巧借“微課程”,則可以化抽象為直觀,突出教學重點和難點,加深學生對地理知識的印象和認識,從而提高教學有效性。以《地球的運動》為例,“正午太陽高度和晝夜長短變化”既是教學重點,又是教學難點。為了深化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教師借助“微課程”制作微視頻,模擬演示正午太陽高度和晝夜長短,再穿插正午太陽高度角、太陽直射點移動規律等知識點,引導學生探究:①正午太陽高度緯度變化如何?兩分兩至日時,哪些區域正午太陽高度角達全年最大值,哪些區域達最小值?②一年中晝夜長短變化最大的點在哪兒?最小的點在哪兒?③兩分兩至日,北半球晝夜長度有何變化?太陽直射點的移動與北半球晝夜長短變化有何聯系?通過問題指導學生分析正午太陽高度和晝夜長短變化的原因,總結正午太陽高度和晝夜長短變化的規律。又如在教學“鋒面系統”時,教師通過“微課程”以動畫形式呈現冷鋒和暖鋒場景:冷暖氣團相遇,當冷氣團插入暖氣團下層時,暖氣團被迫抬升,在抬升的過程中逐漸冷卻,水汽凝結成云,并可能帶來下雨、刮風、降溫等天氣現象。通過“微課程”既加深了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記憶和掌握,又激活了學生的空間想象力,提升了學生自主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高中地理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注意巧設“微課程”,引導學生反復觀看視頻,促使學生積極反思自己的課堂學習和知識掌握情況,想一想自己學到了什么,有何收獲,是否遇到了學習困惑,還有哪些知識未能理解和掌握,如何突破學習難點等。教師讓學生通過自主反思,消化知識,能更好地調整學習方法,彌補知識缺陷和疏漏,進而打造高效的高中地理課堂。如在教學完《工業的區位因素和區位選擇》時,教師通過錄制微視頻,在視頻中出示本課知識梳理表格,并提出兩點注意事項:①對大氣污染嚴重的工業進行布局時,要注意弄清污染類型,根據當地的盛行風向準確判斷;②高新技術產業對環境要求高,主導因素是優質環境。學生進行反思、總結、鞏固知識,能提高自主建構知識體系的能力,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綜上所述,微課程能夠極大地提高教學效果和質量,讓學生能夠更快、更好地掌握和消化所學知識,提高學生的地理素養,同時還能夠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因此,地理教師要足夠重視微課程的應用,根據教學內容與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微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