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彩虹
(江蘇省無錫市無錫城市職業技術學院體育部 江蘇 無錫 214000)
目前影響大學生參加體育鍛煉的因素主要有:學習忙碌時間不充足;沒有喜愛的體育鍛煉項目;對體育鍛煉知識知之甚少;自身經濟條件問題等。這些因素的存在與大學生自身的體育鍛煉意識不足有著密切的關系,重要的是大學里并沒有為在校學生營造出一種良好的體育鍛煉健身氛圍。比如:很多大學注重學生的國考評定,計算機考級、英語等級考試等,這些成績與學生能否順利畢業密切相關,而對于體育鍛煉并沒有特別的要求,很多學生上課只是為了修滿學分。當今社會的大環境也讓在校的大學生早早的步入社會,為了更好地適應社會搶占先機,他們會選擇兼職或從事第二職業,部分入學成績好的學生則直接選擇從學業上尋求出路,全力考取研究生。這樣一來,工作和學習擠占了他們大部分的自由時間,所留給健身運動的時間少之又少,有些則干脆沒有。近些年伴隨著冬奧的臨近,新興的冬季衍生項目層出不窮,大學生又是新興項目的嘗鮮者,但校園內新項目配套的設施不可能及時跟進,往往造成部分學生無鍛煉場所。這些原因都導致了在校學生對體育鍛煉的忽視,從而影響了學生運動的積極性。
當前高校體育教學的一大現狀:大學的牌子,中學的形式,小學的內容。最主要的問題集中在,大部分高校并沒有形成符合自身教學條件和特色的體育教學理論體系,往往都是“計劃經濟”。學生一年級普修,二年級選修,三、四年級自修,完成一定的學分或規定的要求使體育成績不影響畢業。教師也只是按照計劃和大綱有組織的開展教學,嚴格執行著計劃和約法三章的規范要求,類似于寺廟中和尚的念經和撞鐘,沒有新意、沒有活力。這樣的校園體育教學模式與當前提倡的大眾體育終身體育并不能完全融合,因此高校體育教學改革需要通過創新理念的學習,先進經驗的引進,科研新成果的運用來不斷推動高校體育教學的進步和發展。
高校的體育課程一貫注重教師的主導作用,而忽視學生的學習主體性,課堂往往成了教師的一人堂,學生成了被動的教學對象,這樣的教學方式激發不了學生的上課熱情,久而久之導致了學生對體育運動的忽視。高校的體育教學改革應該重視學生的學習主體性,通過改變教學方式,讓學生被壓抑的主動性、創造性、積極性得到有效釋放,倡導學生的個性發展,努力讓每位學生在體育學習的過程中,切身體驗到鍛煉的意義和運動的樂趣,養成自主鍛煉自覺鍛煉的習慣,形成終身體育的思想和意識。
加強體育理論的學習,教材的選擇要注重把終身體育思想貫穿其中,強化體育知識的掌握和體育文化的養成,諸如鍛煉的原理方法,身心健康與保健,身體機能評價等,讓學生通過教材切實感悟到體育知識的實用和科學。體育的實踐教學是重要的一環,教師可根據學校的硬件設施條件,開展一些傳統健身項目和民俗健身方面的內容,拓寬學生健身思路與方式方法,激發學生對體育鍛煉的興趣。在廣泛的體育內容學習的基礎上,著重傳授1至2項學生既有興趣又能終身堅持鍛煉的項目和方法,切切實實讓大學生通過大學體育課程的學習,真正掌握體育知識,獲取鍛煉或運動的正確方式,從而養成終身體育運動和鍛煉的習慣。此外,教學形式也可靈活多變,當鍛煉的目標確定,時間、地點、內容、組織形式等都可尊從學生的意愿,教師可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體育特長、喜好的鍛煉內容與方式等混合編班、混合分組,而這種體育鍛煉形式既不受性別限制,也不受年級、班級的約束,目標只有一個,實現有效鍛煉,體驗運動樂趣。在課程的安排上,也可充分考慮到當代大學生的學習習慣和時間安排,統籌規劃,保證鍛煉和學習不沖突,比如可將體育課程貫穿于整個大學學習過程,一到四年級均可開設體育課程,大一普修、大二選修、大三和大四俱樂部形式的任修,同時適時調配學生的體育課程時間,每周二次或三次均可。再者教師可通過改進教學方法,提升學生的學習自主性,比如采用啟發式教學、師生身份互換等形式,逐步激發學生主動參與的積極性,從而實現培養體育興趣愛好,形成體育鍛煉習慣的終極目標。
總之,高校的體育教學改革需要在充分考慮現狀的情況下,尊重大學生作為體育鍛煉學習的主體,并在日常教學中注重培養學生的自學自練,科學健身與鍛煉的能力。通過引入有效而靈活的教學方式,激發大學生學習體育和健身鍛煉的自主性和積極性,讓健身強國和終身體育的理念貫穿于大學體育教育的始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