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明麗
(福建省泉州市永春縣桃溪實驗小學 福建 永春 362600)
小學教材選用的講讀課文層次清楚、段落分明,一個段落表達一個意思,說明一個問題。我們在教學時通常采用逐段講讀的方法來理解課文內容,訓練從內容到思想的理解能力。
然而,課文《魚游到了紙上》卻與眾不同,獨具特色。課文講的是作者在西湖玉泉認識了一位聾啞青年“他愛魚愛到了忘我的境界”,他畫的魚好象在紙上游動,贊美了聾啞青年勤奮、專注的優秀品格。從這篇文章的特點看,后面所要表達的意思在前面的字里行間都已經暗含著。有很多問題貫穿于整篇文章之中。所以就不宜采用逐段分析講解的方法,而要根據文章的特點設計幾個層次,引導學生反復閱讀體會,體現出從內容到思想,逐步加深理解的過程。根據這篇文章的特點,我們教學時大致可以安排這幾個環節。
在學習這篇文章之前,教師要指導學生按課前的預習提示進行預習,反復閱讀課文,想想課文講的是什么事?把有關“魚游到了紙上”和魚“游到了我的心里”的句子畫出來,并想想這些話的意思,再畫出可以看出那位青年是聾啞人的語句,通過這樣的預習練習,學生對文章的重點內容就有個初步了解,為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打下基礎。
學生通過預習,對文章的重點內容有了初步了解,讓學生再閱讀課文,想想文章說的是什么事情。在教師的指導下按玉泉觀魚→認識青年→青年畫魚→筆上交談的順序練習分段,做到既抓住文章的主要內容,又理清文章的敘述順序。
《魚游到了紙上》這篇課文的最大特點是后面所要表達的意思在字里行間已經暗含著,許多問題貫穿于整篇文章之中,因此在設計問題時應抓住幾個關鍵問題,由淺入深地引導學生作深入的理解。首先,可以引導學生指出那位青年的舉止有什么特別之處?找出有關描寫那位青年神態動作特別的語句。接著抓住“忘我的境界”——詞語,在理解這一詞語的基礎上提出問題:課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這位青年愛魚愛到了忘我的境界,讓學生帶著問題閱讀課文,在課本上圈圈面畫,找出問題的答案。例如,“他老是一個人呆呆地站在金魚缸邊,靜靜地看著金魚在水里游動”,“他好象和金魚融為一體了”。再如,“太陽快下山了…那位青年還在金魚缸邊畫畫,他似乎忘記了時間,也忘記了自己”,“為了畫好金魚……常常忘了吃飯,忘了回家。”從這些語句中我們可以體會到那位青年愛魚的忘我程度,體會到他畫魚的勤奮和專注的優秀品格,而那位勤奮專注的青年竟是一位聾啞人,因此更令人感動和飲佩。那位青年是聾人,這在前面的字里行間暗含著,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閱讀時思考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那位青年是聾啞人?找出有關語句說一說。再接著教師可以提出這樣的問題:那位勤奮、專注的青年是怎樣畫魚的?畫得怎樣?“金魚游到了紙上”指的是什么?說明了什么?學生如果理解了這些環環緊扣的問題,對文意內容也就有了較深入的理解。最后教師提出“魚游到了我的心里”是什么意思?“魚游到我心里”和“魚游到了紙上”有什么關系?在理解這兩個問題時,教師可以用“胸有成竹”這一故事幫助學生理解,教師在總結時加以升華,無論畫什么事物,都要細心觀察,把事物的形態動作清晰地記在心里,畫起來才能活靈活現。
這樣層層深入地提出問題,讓學生通覽全文來解決問題,有利于提高學生全面觀察事物的能力;有利于學生思維的拓展,在培養學生閱讀能力方面,為從讀段到讀篇打下基礎。
我們學習一篇課文除理解課文內容外,更重要的是學習作者的寫作方法,這樣才能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魚游到了紙上》這篇課文是重點訓練項目“注意積累材料”的例文,教學時要注意引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的過程中體會作者是怎樣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從中學習積累材料的方法。從文中可以看出:一、作者是生活中的有心人,他對周圍事物觀察處處留心,細致入微不但對魚的觀察,還留心觀魚人的情況,特別注意對聾啞青年細致觀察,并抓住特點。教學時可以引導學生指出課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作者觀察事物特別留心?作者觀察聾啞人抓住了什么特點?二、作者在觀察事物時做到多看、多聽、多問,所以對聾啞青年有更多了解。教學時可引導學生說出文中哪些是作者看到的?哪些是作者聽到的?哪些是作者問到的?使學生通過理解課文內容在這方面有點具體感受。最后教師必須強調,積累材料的方法還在于勤動筆,有了見聞感受,就要及時記下來寫成文章。
總之,語文課堂教學是一門很深的學問,具有極強的藝術性,好的語文教學,是幫助學生更有效地學習。語文,是一門充滿遺憾的藝術。每一次的遺憾和失敗,雖然讓我心情沉重,但也讓我在語文的教學之路中不斷地看清自己的不足,帶來思考。人,只有自省,才能常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