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天道
(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市江南區 廣西 南寧 530000)
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語文課程的根本任務是培養和發展學生語言文字運用的能力。七年級作為中學階段的起始年級,學生的知識結構、學習能力等綜合素養尚未成型,教師應借助精深文題、精妙字詞、優美句子等文本要素,切實幫助學生提升語言文字的學習和運用的能力。
標題猶如文章的“眼睛”,往往意味深長,耐人尋味,需要我們深入挖掘,充分利用。借助這雙“眼睛”,我們可以直觀地了解到課文的寫作背景,還可以輕而易舉地把握課文的主要內容。有時候標題還扮演著課文“線索”的重要角色,甚至,它還可以幫助我們理解課文的主旨,引領我們理解文章的深刻內涵。教學時,應放手讓學生大膽的發表自己的看法,教師再一一進行糾正補充。可以用“換題目”的方法,點撥學生的思路,發散學生的思維;還可以學以致用,布置學生在本單元的寫作訓練中,也按照這樣的思路擬出一個富有深刻含義的標題。
例如《秋天的懷念》這一標題,就告訴我們故事發生的特定時間是在“秋天”,并且秋天特有的蕭瑟景象,可以烘托出“我”在遭遇不幸后的絕望心情。再往縱深去挖掘,我們會發現,作者是在秋天失去雙腿的,母親又是在秋天去世,同時,作者也是在秋天重拾了生活的希望,可見“秋天”對于作者來說意義非凡。教學時,學生不必面面俱到,教師適當地點撥、補充、總結。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文章的關鍵(重點)字詞是文章的最小的構成單位,是語言文字的運用最簡單的呈現方式,更是日后學生在具體的寫作實踐中必須要具備有的最基礎的知識儲備。因此,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課文時萬不可平均使力,不必詞詞講,句句問,在學生初讀課文后,應引導學生抓住關鍵字詞。教學時,可以引導學生利用工具書或者采用聯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詞語的意思;可以通過追問學生“可否打亂順序”或“可否替換成別的詞語”等問題,理解感受作者用詞之準確;還可以在掌握該字詞本意的基礎上,揣摩它在文章中的引申意,通過反復誦讀品評字詞的妙用。例如《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一文,連續運用了“掃”“支”“撤”等一系列動詞,準確生動地描繪出捕鳥的全過程,不點樂園,卻樂在其中。教學時,可以先讓學生在默讀的基礎上,劃出讓自己印象深刻的句子,并在旁邊簡單的標注自己的感受。然后追問學生,具體是哪里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為什么?如果學生說不出來,教師可以適時點撥:“如果我把其中的一個動詞去掉,會怎么樣?”還可以提高難度,往縱深追問學生,比如“支”可否換成“立”,讓學生通過對比的方式,直觀的感受到作者用詞之“用心良苦”。
如果說關鍵字詞是文章的基礎構成,那么優美句子就是文章的華麗外衣。一篇文章往往有幾個閃光的句子,或者感情豐富、含義深刻,或者句式優美、飽含深情。這些優美的句子有時以比喻、擬人、排比等修辭形式出現,有時是用于渲染氛圍、烘托人物心情的環境描寫,有時屬于人物的外貌、動作、神態等細節描寫。它們值得我們引導學生細細品味,反復品讀,因為這些句子就是語言文字運用的精彩呈現。教學時,要先跟學生明確這個句子是用了什么修辭手法,屬于什么描寫手法;再幫助學生理解這些寫作技巧是如何在文章里具體呈現出來的,作者想表達的是什么樣的思想感情;最后再指導學生,帶著這樣的感情(感受),邊讀邊悟,汲取文學作品的藝術涵養。
例如《走一步,再走一步》一課,作者通過對當時的環境描寫,將“我”被困在懸崖上等待救援的煎熬和無助的心情淋漓盡致地呈現在讀者面前,讓讀者有身臨其境之感。教學時,可以質疑學生:“可否把這幾個句子刪掉?”或者把側面的環境烘托改成直接的心理描寫,讓學生對比哪一種的表達效果更好。
在對課文的語言進行研究時,我們甚至還可以對文章的段落進行研究。通過這樣的研究,學生對每個段落之間的關系會有更加明確的認識,對整篇文章的結構框架也會有更深入的了解,有助于學生對主旨內容的理解,也有利于提升學生在寫作實踐中的謀篇布局的能力。一般情況下,文章的第一段都會有開門見山、引出下文等特點,中間的過渡段則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最后一段可以用來總結全文,升華主旨。教學時,教師不宜設置單純的段落分析環節,一來容易和上課的其他內容相脫節,影響課堂的緊湊、連貫性,二來學生處在脫離文本的大環境里,很難做出正確的判斷分析。應該把段落分析的環節有機的融入到其他的教學環節中,共同為理解文章主旨這個核心任務服務。
例如《雨的四季》一文,教師可以先讓學生整體把握文章的框架結構,教師相機板書。這篇文章可以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是總寫作者對雨的喜愛之情,第二部分是具體寫喜愛雨的原因,最后一部分總結、強調對雨的愛戀。教師引導學生先來看文章的第一部分,隨機讓學生思考:第1自然段在全文中起到的作用是什么?學生對著整體框架的板書,很容易發現第1自然段起到了總領全文,奠定全文情感基調的作用。
“語文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夠將文字舉一反三,練成閱讀和作文的熟練技能。”只有找準方向,有的放矢,才能用好、用活這些“例子”,才能真正體現語文課程的工具性,讓語文課堂這朵鮮花綻放得更加絢麗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