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敏 四川工商學院 計算機學院
經濟社會的發展需要大量既有扎實理論基礎又有較強專業實踐能力的應用型人才,國內許多應用型民辦高校仍延續著研究型高校的人才培養目標與模式,過分強調理論知識的系統性傳授,忽視對學生專業實踐能力的培養。高校必須主動適應經濟社會發展對具有實踐能力的人才的需求,明確專業能力培養目標及其內涵,構建與社會需求相適應的培養模式。
實驗室和校外實習基地作為大學生專業實踐能力的重要硬件資源和物質保障,目前遠遠不能滿足大學生實踐發展的需求。由于政策的支持傾斜、經費的限制、機制的不健全,民辦高校的實踐實習培養基地建設一直存在其局限。高校必須主動探索實踐培養的新方法與新途徑,建設與社會資源相結合的更加方便學生專業實踐能力培養的平臺。
就現有的實踐教學師資情況而言,國內許多民辦高校師資仍存在較大的缺口,尤其優秀的“雙師型”人才教師隊伍更是缺乏。究其原因,校內的“雙師型”教師,普遍欠缺具有扎實的行業背景知識指導學生的學習和實踐,以及部分高校教師專業水平滯后。高校必須主動認識到實踐教學對具有較強專業實踐能力的教師需求,加大投入優秀校內外“雙師型”教師隊伍的建設。
自從2009 年開始,眾包得到了各個領域的廣泛關注,已逐漸成為一個新研究熱點。眾包這一概念是由美國《連線》雜志的記者杰夫.豪(Jeff Howe)在2006 年6 月提出的。杰夫.豪(Jeff Howe)對“眾包”的定義是:“一個公司或機構把過去由員工執行的工作任務,以自由自愿的形式外包給非特定的(而且通常是大型的)大眾網絡的做法。它擴大了解決問題的資源范圍,為教育中的問題解決提供了更多優質資源的可能性。
近幾年來,國內也開始紛紛構建與教育相關的眾包平臺,希望以此打破校園的壁壘,解決教育中的問題。眾包平臺是以互聯網為載體,以眾包理念為核心,面向社會大眾的一種全新的互聯網勞動模式。眾包平臺是將任務在互聯網上進行有酬勞、有目的的推送,由平臺專業的技術團隊來管理平臺的接包發包流程及后臺的相關數據,并吸引互聯網上的大眾群體來完成任務。它為高等教育中大學生專業實踐能力的培養提供了新的模式和方法。
眾包平臺以互聯網為基礎利用信息通信技術與各個領域、多個維度的跨界融合,形成了互聯互通的社會網絡關系,虛擬世界與現實世界的邊界越來越模糊,實踐學習可以不再受時間、空間的局限。眾包平臺上為學生提供了連通社會和企業的更加豐富的真實任務和實踐情境,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自由選擇時間和地點完成實踐學習。
傳統的教學中協作交流更多的是發生在教師與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眾包平臺使得協作與交流不在拘泥于學校中師生、生生之間,而是為學生提供了連通社會和企業的機會,實現學生和企業、學校與社會的協作交流。通過這樣一種直接面對企業和社會的交流,學生可以進一步對社會企業的需求有更直接的理解,更加直觀的了解自己的不足。
學生可以通過在眾包平臺上接受企業任務來尋找實踐機會,眾包平臺上發布任務的企業通常是知名度比較高的,大學生通過在實踐中更加及時的了解企業和社會的需求,既能鍛煉專業實踐能力,又能為將來就業提供更高質量的實踐經驗保障。這種方式能既能實現與社會企業聯合培養學生專業實踐能力,又能為學校節省實踐經費。
在眾包平臺上學生必須想辦法完成任務,成功完成了任務能夠獲得一定的獎勵。同時,如果沒能在規定的事件和要求下完成任務就會得到相應的違約賠償。通過這樣一種實踐方式,學生既能將所學的專業理論知識轉化為經濟收入,又能使專業實踐能力得到市場的檢驗和監督,還能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充當能者為師的角色,從一定程度上解決專業師資缺乏的問題。
本文主要結合民辦高校育人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和眾包平臺在民辦高校育人中的特點,探討了眾包平臺在民辦高校實踐育人方面結合的可行性。可行性主要強調了技術支持下的專業實踐能力培養方式能夠為民辦高校的實踐育人提供較好的解決方式,特別是有項目的眾包平臺,它可以為民辦高校專業實踐能力的培養提供了實踐的新情境、新的協作交流方式以及更為靈活的操作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