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柘城縣人民醫院(476200)楊凱文
屈光參差性弱視是一種兒童常見的弱視類型,其發病率約占所有兒童弱視的30%~40%,而單眼屈光參差性弱視患兒由于存在一只正常眼睛,其對正常生活影響較小,故患兒及其家屬都極易忽視,長期未得到有效治療會給患兒遠期生活質量帶來極大影響[1]。常規治療單眼屈光參差性弱視主要以遮光法為主,但傳統框架眼睛無論是舒適度還是美觀度均不是十分理想,患兒治療依從性較差。此次研究探討了硬性透氧性角膜接觸鏡(rigid gas permeable contact lenses,RGP)在單眼屈光參差性弱視治療中的應用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隨機將2017年6月~2019年1月我院收治的114例單眼屈光參差性弱視患兒分為A、B兩組(A=57,B=57)。A組男30例,女27例;年齡7~14歲,平均年齡(10.08±1.65)歲。B組男29例,女28例;年齡7~13歲,平均年齡(9.87±1.59)歲。兩組基本資料無組間差異(P>0.05)。
1.2 納入標準 ①符合《屈光參差性弱視》中的相關診斷標準;②單眼病變;③年齡≥7歲;④簽署知情同意書。
1.3 排除標準 ①眼部器質性病變;②存在角膜接觸鏡佩戴禁忌證;③治療依從性差,拒不配合治療。
1.4 研究方法 使用阿托品散瞳后對患者進行常規眼部檢查,包括眼底、眼壓、角膜曲率等,確認患兒病情,A組直接采用框架眼鏡進行視力矯正。B組則采用RGP治療,首先選擇合適的RGP試戴鏡片,30min后進行檢查確定最佳試戴鏡片,通過驗光追加合適度數,并修正鏡片基弧、屈光度等參數。所有患者均持續隨訪1年。
1.5 觀察指標 ①比較兩組治療前、矯正1個月、6個月和12月時的視力水平;②臨床療效:視力恢復至5.0以上為顯效,視力提高2行及以上為有效,未達到上述標準為無效。
1.6 統計學方法 使用SPSS22.0處理數據,定量資料以±s表示,行t檢驗;定性資料以n%表示,行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顯著。
附表 兩組視力水平變化比較(±s)

附表 兩組視力水平變化比較(±s)
組別 例數 治療前 1個月后 6個月后 12個月后A組 57 4.08±0.24 4.20±0.22 4.32±0.25 4.43±0.26 B組 57 4.10±0.21 4.37±0.25 4.53±0.27 4.79±0.24 t 0.473 3.854 4.309 7.681 P 0.637 0.000 0.000 0.000
2.1 兩組視力水平變化比較 治療前,兩組視力水平無組間差異(P>0.05),但視力矯正1個月、6個月和12個月后B組視力水平均高于A組(P<0.05),見附表。
2.2 兩組治療總有效率比較 B組治療總有效率(82.46%)高于A組(61.4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屈光參差性弱視多發生于兒童視力發育的關鍵期和敏感期,其發病實質是因雙眼視網膜物象不等,視中樞融像困難所引發的視中樞主動抑制作用,隨著屈光參差度數不斷變大,患兒雙眼視功能會不斷下降,由于該病患兒首發年齡較低,表達能力尚不完全,故許多患兒發現、就診是病情已經較為嚴重,臨床治療難度較大[2]。
合理遮蓋健眼是臨床治療單眼屈光參差性弱視的常用方法,但傳統框架眼鏡局限性較大,患兒接受程度不高,此次研究探討了RGP的臨床應用效果,研究結果顯示B組患兒治療總有效率較高,且在接受視力矯正1個月、6個月和12個月后的視力水平均優于A組。這表明RGP治療單眼屈光參差性弱視臨床療效優于傳統的框架眼鏡,這是因為RGP具有視野較大、成像清晰、像差較小等優點,不僅如此,RGP直接貼于角膜表面可有效保持鏡片形狀,還能有效矯正角膜散光[3]。
綜上所述,RGP治療單眼屈光參差性弱視臨床療效優于傳統框架眼鏡,可作為臨床首選治療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