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淮陽縣人民醫院(466700)王志威
在社會老齡化、工作環境、生活方式的改變影響下,腰椎管狹窄癥疾病發病率也在逐年上升,其中以退行性腰椎管狹窄癥多見,是在退行性因素下出現的神經根管或椎間孔狹窄引起的馬尾及神經根壓迫,進而造成患者腰骶部及下肢疼痛、麻木、間歇性跛行等癥狀,臨床上以經皮椎間孔鏡下減壓手術治療。但是手術治療帶來一定創傷,破壞周圍肌肉,術后有腰痛等并發癥,可給予中藥湯劑輔助治療,提高術后腰椎功能恢復。現就經皮椎間孔鏡下減壓手術聯合中藥活血通督湯治療退變性腰椎管狹窄癥的效果展開研究。
1.1 基線資料 招攬筆者醫院在2017年8月~2019年8月間的106例退變性腰椎管狹窄癥患者做隨機對照實驗,所有患者經影像學手段確定為退行性腰椎管狹窄癥,沒有手術禁忌癥,沒有精神疾病患者。研究對象以亂數表法分成甲組、乙組,每組53例,且患者資料符合倫理規定。
1.2 診斷標準 研究患者表現為反復發作的腰部、腿部疼痛,有間歇性跛行癥狀,患者下肢腱反射明顯減弱,且跟腱反射也呈現減弱狀態,直腿抬高試驗結果為陰性,以腰部X線平片檢查表明椎管矢狀面比正常人群狹小,椎管造影表現典型蜂腰狀缺陷,患者的神經根傳導功能有感覺缺陷。
1.3 方法 乙組實施經皮椎間孔鏡下減壓手術,將20mL利多卡因(2%)稀釋至濃度為0.5%,做局部麻醉,借助C臂視野在手術節段椎間孔置入穿刺針,取下穿刺針內芯,放置導絲,并在逐級套筒下擴展軟組織通道,以環鋸切除上關節突腹側部分,擴展椎間孔,并對增厚的黃韌帶清除,取出硬膜間隙間椎間盤組織,放松神經根,側隱窩做減壓,并以射頻止血,直至直視下沒有神經壓迫,硬膜囊沒有壓迫,即可取出椎間孔鏡,做引流管放置,縫合切口。甲組進行經皮椎間孔鏡下減壓手術的同時,術后給予患者中藥湯劑活血通督湯,方劑包括黃芪、丹參各18克,牛膝、蘇木、鹿角膠、狗脊、當歸、澤蘭、地龍、葛根及赤芍各12克,加甘草6克調和,制得水煎液分早晚服用,連續服用2周。
1.4 觀察指標和療效標準 患者疼痛程度,以JOA評分評價患者的下腰痛程度,總計0~29分,分值越低患者的疼痛感越強烈。患者的癥狀改善程度,以Oswestry功能障礙指數問卷評價患者生活自理、站立、坐位等10方面,分值越低患者的功能障礙改善越好。
1.5 統計學方法 通過SPSS22.0統計軟件處理兩組數據,計量資料符合正態分布,以±s表示,比較做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比較做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的JOA評分 干預前,兩組患者的JOA評分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甲組JOA評分(27.04±3.13)高于乙組(22.54±2.38),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患者的Oswestry評分 干預前,兩組患者的Oswestry評分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甲組Oswestry評分(46.77±5.02)高于乙組(40.12±4.86),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為進一步提高經皮椎間孔鏡下減壓手術預后效果,需配合中藥聯合治療。腰椎管狹窄癥屬中醫“痿證”,“腰腿痛”,與先天腎氣不足、風寒之外邪侵襲有關,應以補氣活血、通痹止痛、祛瘀通絡原則治療術后筋骨受損、淤血阻絡之癥,故給予退行性腰椎管狹窄癥患者身痛逐瘀湯除去痹癥,祛瘀通絡[1]。經皮椎間孔鏡下減壓聯合中藥應用在退變性腰椎管狹窄癥患者中的研究結果表明,患者的疼痛感改善更明顯,患者的癥狀改善更顯著。活血通督湯方劑中當歸、黃芪有補氣生血之效,黃芪相伍祛瘀血滯,散內外風氣,加上丹參去瘀生新,行而不破,赤芍去瘀止痛,以及鹿角益腎,地龍通血脈、醫痹痛、利關節,狗脊補腎壯腰,配合甘草調和諸藥發揮理氣、活血、化瘀、通絡效果,有效促進經皮椎間孔鏡下減壓手術后機體功能康復[2]。
綜上所述,經皮椎間孔鏡下減壓能有效治療退變性腰椎管狹窄癥,聯合中藥湯劑活血通督湯減輕疼痛感,促進預后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