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汝州市第一人民醫院(467500)隨帥鋒
下肢靜脈曲張為外科常見病,患者多存在下肢酸脹、靜脈團塊等癥狀,若未得到有效治療,病情進展易引發濕疹潰瘍、皮膚萎縮、色素沉著[1]。本研究選取我院血瘀筋脈型下肢靜脈曲張患者76例展開研究,探討逐瘀通脈湯聯合EVLT應用價值。詳情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研究選取2017年11月~2019年12月我院血瘀筋脈型下肢靜脈曲張患者76例隨機分為兩組,各38例。觀察組:男24例,女14例;年齡32~67歲,平均(54.62±5.37)歲。對照組:男25例,女13例;年齡32~68歲,平均(55.19±6.04)歲。兩組基線資料均衡可比(P>0.05)。納入標準:經放射性核素、B超、靜脈造影確診為下肢靜脈曲張;存在患肢壓痛、青筋迂曲、皮下有條索狀硬條等1項主癥,并具有患肢沉重腫脹、足靴區色素沉著2項次癥,可確診為血瘀筋脈型。
1.2 方法 對照組采用EVLT,腰麻,取仰臥位,于大腿根部前側腹股溝韌帶下股動脈搏動部位內側1.0cm處,做斜形切口(約5~6cm),鈍性分離,暴露大隱靜脈及屬支,于大隱靜脈起始部位約0.5cm處7號絲線結扎,切斷大隱靜脈,切斷部分屬支,雙重結扎較粗大屬支,內踝上方剖開大隱靜脈主干,遠端結扎,大隱靜脈穿刺至結扎部位,置入0.035導絲、5F造影導管,順行至大隱靜脈近側,撤出導絲,置入激光纖維,激光發熱功率12W,間隔1s,1cm/s速度同步撤管、撤光纖,大隱靜脈主干激光灼閉,沿光線形成壓迫15min,使用激光電凝剝脫曲張經脈團及孤立分支,去除瘀血,常規止血縫合。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采用逐瘀通脈湯,藥方組成:當歸10g、蒲公英30g、黃芪30g、桃仁10g、枳殼10g、川芎20g、蘇木10g、紅花10g、雞血藤20g、丹皮15g、赤芍15g、蒼術10g、川牛膝20g;水煮取汁,每劑200ml,每天1劑,早晚2次溫服。用藥2周。
1.3 療效評估標準 顯效:術后2周,肢體腫脹、靜脈曲張等臨床癥狀完全消失或基本消失,無行走不適感;有效:肢體腫脹等癥狀較術前明顯改善,靜脈曲張部分消失;無效:未達上述標準。顯效、有效計入總有效率。
1.4 觀察指標 療效;對兩組術前、術后2周肢體疼痛、肢體腫脹癥狀進行量化評分,均為0~10分,評分越高,癥狀越嚴重。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分析數據,計量資料以(±s)表示,t檢驗,計數資料以n(%)表示,χ2檢驗,檢驗水準α=0.05。
2.1 療效 觀察組顯效21例,有效15例,無效2例;對照組顯效12例,有效17例,無效9例。觀察組總有效率94.74%(36/38)較對照組76.32%(29/38)高(P<0.05)。
2.2 癥狀評分 術前,兩組肢體疼痛、肢體腫脹評分對比無顯著差異(P>0.05);術后2周,觀察組肢體疼痛評分(0.45±0.13)、肢體腫脹評分(0.51±0.16)較對照組(1.02±0.20)、(1.17±0.24)低(P<0.05)。
下肢靜脈曲張屬中醫“脈痹”范疇,病機為氣滯血凝、瘀阻經絡。逐瘀通脈湯含有蒲公英、桃仁、紅花、枳殼、川牛膝等中藥成分,蒲公英可消腫散結;桃仁性平、味苦甘、歸心肝大腸經,紅花性溫、味辛,歸心肝經,二者可活血化瘀;枳殼性微寒、味苦辛,歸脾胃大腸經,可理氣行瘀;川牛膝性平、味苦甘酸、歸肝腎經,可活血疏筋;諸藥合用共奏理氣活血、化瘀通脈之效。本研究針對血瘀筋脈型下肢靜脈曲張患者采用逐瘀通脈湯聯合EVLT治療,結果顯示觀察組總有效率94.74%較對照組76.32%高(P<0.05),提示該方案可提高臨床治療效果。此外,本研究中術后2周觀察組肢體疼痛、肢體腫脹評分較對照組低(P<0.05),提示二者聯合可改善患者臨床癥狀。此外,現代藥理學認為,逐瘀通脈湯能改善微循環,增加血流量,改善血液流變學,促進側支循環建立,緩解患者臨床癥狀[2]。
綜上所述,逐瘀通脈湯聯合EVLT治療血瘀筋脈型下肢靜脈曲張患者可提高療效,顯著改善臨床癥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