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肇慶市第三人民醫院(526060)鄭春玉 許少玲 覃志晶 陳堅珍
精神科治療臨床上,慢性精神分裂癥是一種常見疾病,患者臨床表現有離群、內向、懶散、孤獨、社會功能顯著退縮等精神活動全面衰退的問題,尤其是進入衰退期的患者,在興趣、衛生、能力上存在嚴重障礙,大大降低生活質量,還會構成社會威脅[1]。多年來臨床應用的很多常規治療方法盡管在短期內有一定效果,但依舊有不少患者存在復發甚至大部分癥狀存在的問題。伴隨醫學模式的轉變和技術的發展,當前越來越多臨床護理工作注重患者的心理治療與康復,尤其是針對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更需要從內向外的整體持續治療,才能取得顯著療效[2]。本研究選入的對象為96例慢性精神分裂癥病人,作以下分析。
1.1 一般資料 選擇的慢性精神分裂癥病例均為2017年6月~2019年12月我院收治,共計96例,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分組,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48例。觀察組中,男30例,女18例,年齡23歲~66歲,平均(44.7±5.9)歲,病程5年~27年,平均(17.2±8.1)年。對照組中,男32例,女16例,年齡25歲~65歲,平均(44.9±5.3)歲,病程5年~25年,平均為(16.8±7.4)年。以上數據對比不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我院醫護人員為提96例患者均以常規精神藥物治療和護理為主,同時加強觀察組患者的音樂治療聯合行為訓練。其中,音樂治療以患者軀體情況和興趣愛好為主,結合參與式、接受式的方式提供主動化或被動化的音樂治療。進行選曲時要掌握患者的生活環境、人生經歷、精神狀態和興趣愛好等情況,有針對性地做好選曲的準備工作,比如接受式患者就可以以一些節奏鮮明、活潑輕快的音樂為主,參與式患者則為其選擇簡單易學的打擊式音樂或K歌房常見曲目,供患者討論學習,鼓勵去通過演唱表演出來,以達到調節心情,活躍氛圍的目的,同時注重互動和溝通,激發患者的音樂潛力,也培養參與式患者的音樂興趣。在治療后,醫護人員還要主動與患者進行主題化的溝通交流,緊密結合音樂內容和信息解答患者疑問。音樂治療頻次控制在每周五次,每次持續時間為45分鐘,以30天為一療程,持續治療三個月。患者的行為訓練可分為以下幾個內容:①社交能力訓練,鼓勵患者主動參與社會生活,恢復社交能力。醫護人員需與患者進行談心式溝通,鼓勵患者相互間針對共同的話題進行交流,對于表達存在問題的患者則協助和引導其語言表達和應對,提高適應能力和接觸能力,也逐漸培養患者的外界參與意識;②生活技能訓練。醫護人員要指導患者做好自理能力提升的訓練工作,如按時作息、整理床鋪、自行洗漱、定時服藥、自行換衣、修剪指甲等,在患者每完成一步后督促其養成記錄和檢查的習慣,及時糾正患者不當行為,以形成良好的習慣與規律,提高生活自理意識與能力。以周為單位,選擇固定時間要求患者之間進行角色溝通和反饋性交流,同時可布置一些患者力所能及的家庭作業,做好監督與指導的工作。
1.3 觀察指標 以本院自制臨床癥狀改善表,對患者癥狀改善情況進行評估,內容包括思維貧乏、情感淡漠、意志減退、注意障礙、睡眠障礙和幻覺妄想,均為患者的表現癥狀,對其改善情況進行統計。同時采用IPROS康復療效評定量表評估患者治療后的工娛情況、生活能力、社交能力、關心/興趣以及講究衛生能力,評分越低表明患者治療效果更好[3]。

附表1 兩組患者治療后臨床癥狀改善效果比較(n=48例/%)

附表2 兩組患者護理后IPROS評分比較(n=48例/分)
1.4 統計學處理 錄入數據至SPSS22.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以百分率表示,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以x2與t檢驗,P<0.05表示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
2.1 臨床癥狀改善情況的對比 經過治療后觀察組患者在情感淡漠、思維貧乏、注意障礙、睡眠障礙以及意志減退癥狀上改善更顯著,P<0.05。見附表1。
2.2 康復療效對比 觀察組患者治療后工娛情況等IPROS各指標評分均低于對照組,P<0.05。見附表2。
音樂治療遵循的基本原理為醫學心理學,在其指導下通過藝術的方式為患者提供治療,如果患者經過傾聽而認同這一藝術,伴隨音樂的進行很容易釋放情緒,緩解壓力,確保機體處于輕松愉悅的狀態,且長時間保持穩定與平衡。有學者在其研究中發現[4],音樂的應用能夠共同發揮心理與物理上的作用,使得精神分裂癥患者中樞下丘腦、腦干網狀結構以及邊緣系統均能產生影響,在音樂的感染下大腦左右半球均協調起來,于是大腦皮層和患者情緒都能得到改善。而行為訓練則建立在改善患者生活質量的基礎上,人為刻意安排患者學習行為,保障基礎的生活能力,改變生病時被動、懶散的方式與習慣,逐漸提高自理能力,增強對生活的信心。并且在多動手動腦的基礎上,患者的病情也能得到好轉,通過交流溝通提高身體的功能。
本研究中,采用音樂治療聯合行為訓練的觀察組患者各臨床癥狀改善情況以及IPROS指標評分均與單一常規藥物治療護理的對照組患者數據有明顯差異,觀察組患者恢復情況更好,P<0.05,證實聯合音樂與行為訓練對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康復的有效性。
綜上所述,針對臨床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在為其提供的康復治療中提倡加以音樂治療及行為訓練,有助于促進患者功能的恢復,保障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