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社旗縣婦幼保健院(473300)樊玉
產后出血為常見產科并發癥,病因與軟產道損傷、胎盤因素、宮縮乏力等有關,其中尤以宮縮乏力性最為常見,占比約為60%~70%,其病情危重、發病快、預后差,嚴重危害產婦生殖健康[1]。健康教育為住院期間患者了解疾病知識、病情的重要途徑,能減輕患者不良情緒,其應用效果已經被臨床證實。而以家庭為中心(FCC)模式推廣應用時間可追溯到上世紀,其認為維護患者權利、健康方面家庭責任重大,在兒科有廣泛應用。本研究選取我院宮縮乏力性產后出血患者89例,旨在探討FCC模式健康教育的應用效果。具體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89例宮縮乏力性產后出血患者(2018年1月~2019年12月),其中2018年1月~2018年12月間44例為常規組,2019年1月~2019年12月間45例為FCC組。常規組年齡21~36歲,平均(28.42±3.57)歲,分娩孕周37~41周,平均(39.24±0.78)周;FCC組年齡22~34歲,平均(27.89±2.78)歲,分娩孕周37~42周,平均(39.41±1.06)周。兩組一般資料均衡可比(P>0.05)。
1.2 選取標準 ①納入標準:足月分娩,首次妊娠;言語表達、智力、聽力正常;知情本研究,簽署同意書。②排除標準:雙相情感障礙、精神分裂癥、其他原因所致產后出血。
1.3 方法
1.3.1 常規組 給予常規健康教育,包括產前、產后指導,并告知產后出血發生原因、防治措施、產后注意事項。
1.3.2 FCC組 采用FCC模式的健康教育,主要包括:①建立FCC護理小組:組長由護士長擔任,并選取主管護師3名作為副組長,以集體講座結合個人教育、口頭教育結合書面、多媒體、文字教育、實際案例結合理論講座方式培訓產后出血有關知識。②評估:主動和患者、家屬進行語言溝通,并觀察非言語細節,充分了解患者、家屬心理、生理狀態、家庭基本情況,判斷疾病有關知識認知程度,同時掌握有關健康教育知識需求。③方案選擇:根據評定結果,同家屬共同制定詳細教育內容、目標,采取適當方法、方式實施健康教育;并調動家屬力量,予以患者物質、精神支持,監督、提醒堅持合理用藥。④計劃執行:定期檢查家屬對宮縮乏力性產后出血有關情況關注度及對患者督促程度,例如用藥依從性、遵醫行為、合理飲食等,同時密切注意患者抑郁、焦慮等情緒,及時疏導,以樹立健康、積極心態。兩組均干預至出院。
1.4 觀察指標 ①兩組心理彈性以心理彈性量表(CD-RISC)評定,總分0~100分,得分越高,心理彈性越強。②兩組生活質量以生活質量綜合評定問卷-74(GQOL-74)評定,總分0~100分,得分與生活質量呈正相關。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s)表示、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附表 兩組患者CD-RISC評分比較(±s,分)

附表 兩組患者CD-RISC評分比較(±s,分)
組別 n 干預前 干預后 t P FCC組 45 63.45±5.32 85.39±7.26 16.352 <0.001常規組 44 65.17±6.24 76.51±8.12 7.345 <0.001 t 1.400 5.442 P 0.165 <0.001
2.1 CD-RISC評分 干預前兩組CD-RISC評分對比無顯著差異(P>0.05);干預后兩組CD-RISC評分升高,且FCC組高于常規組(P<0.05),見附表。
2.2 GQOL-74評分 干預前FCC組GQOL-74評分(65.67±4.53)分與常規組(63.48±5.02)分對比無顯著差異(P>0.05);干預后兩組GQOL-74評分升高,且FCC組(85.39±6.73)分高于常規組(74.98±5.31)分(P<0.05)。
隨著近年來人們生活水平提升、健康意識增強,孕產婦對醫療服務、護理質量需求日漸增強。現代以疾病為核心的護理由于難以滿足患者心理、生理、社會、精神等多方面需求,故臨床孕產婦接受程度較低。而FCC模式的健康教育是一種以家庭系統理論為基礎制定的干預對策,可充分體現支持、尊重、授權、合作、選擇等核心護理原則,有助于增強患者健康認知,提高治療、護理配合度,繼而促進患者病情恢復[2]。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后FCC組CDRISC評分、GQOL-74評分高于常規組(P<0.05),提示FCC模式的健康教育能改善宮縮乏力性產后出血患者心理彈性狀況,提高生活質量。分析原因在于采用實際案例、理論講座相結合等教育方式,可營造類似家庭氛圍的治療環境,有利于產婦、家屬全面系統了解產后出血知識、防治措施,充分認識治療目的、意義,以樹立正確、積極心態,改善心理彈性水平;此外基于FCC模式干預能充分發揮家庭作用,起到指導、監督效果,增強依從性,改善生活質量[3]。
綜上,宮縮乏力性產后出血患者應用FCC模式的健康教育可增強個體調整、適應壓力的能力,改善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