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南陽市第二人民醫院(473000)李云貞
顱腦外傷是神經外科一種常見病,其具有病情進展快、預后差等特點。雖然隨著神經外科學的不斷發展,顱腦外傷患者病死率已有明顯控制,但部分患者仍會出現各種神經系統后遺癥,其生活質量受到了極大影響。如何加快顱腦外傷患者術后恢復,提高患者生活質量是目前神經外科醫護人員的關注重點,此次研究探討了快速康復護理的臨床應用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隨機將2018年1月~2019年10月我院收治的94例顱腦外傷患者分為A、B兩組(A=47,B=47)。A組男25例,女22例;年齡23~64歲,平均年齡(48.52±4.33)歲。B組男24例,女23例,年齡22~67歲,平均年齡(48.59±4.45)歲。兩組基本資料無組間差異(P>0.05)。該研究已獲得我院倫理委員會許可。納入標準:符合顱腦外傷診斷標準;格拉斯昏迷量表(GCS)評分≤8分;年齡≥18歲;發病前無肢體功能障礙或認知障礙;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重要臟器功能不全;惡性腫瘤;精神障礙;妊娠期、哺乳期女性;腦卒中、心肌梗死病史;凝血功能障礙。
1.2 護理方法 A組接受常規護理,護理內容包括遵醫囑用藥、并發癥預防、生命體征檢查、保持病房整潔等。B組接受快速康復護理干預:由護士長任組長,1名神經外科(副)主任醫師任指導老師,通過查閱文獻,總結既往護理經驗完成護理計劃;嚴格按照護理計劃實施護理干預:①健康教育:向患者和家屬講解康復護理內容和流程,對于難以理解的地方可通過反復講解或播放相關視頻方式進行,及時解答患者和家屬疑問;②優化麻醉方式:在保證手術順利實施的基礎上盡量選擇應激較小、有利于術后鎮痛的麻醉方式;③術中保溫干預:積極使用術中保溫毯、液體加熱設備,減少患者術中熱量流失;④營養干預:評估患者營養狀況,由營養科醫生根據患者飲食習慣和營養需求制定餐譜;⑤早期康復訓練:在臥床期每2h為患者更換一次體位,并按摩患者四肢,待患者病情穩定后可在床上進行關節功能訓練,每次15min左右,每天2~3次,隨著患者病情好轉可逐漸進行下床活動,并指導患者借用輔助設備行走。
附表 兩組護理干預前后ADL、FMA和SF-36評分比較(±s,分)

附表 兩組護理干預前后ADL、FMA和SF-36評分比較(±s,分)
組別(n=47) ADL FMA SF-36護理干預前 護理干預后 護理干預前 護理干預后 護理干預前 護理干預后A組 46.83±4.23 58.71±5.37 34.08±3.25 48.96±4.71 52.71±5.33 60.07±6.34 B組 46.71±4.39 66.93±6.25 34.36±3.31 56.83±5.43 52.49±5.18 68.92±6.71 t 0.134 6.766 0.409 7.426 0.201 6.502 P 0.894 0.000 0.683 0.000 0.841 0.000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護理干預前后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評分、Fugl-Meyer運動功能量表(FMA)和健康調查簡表(SF-36),評估患者自主生活能力、運動功能和生活質量。
1.4 統計學方法 使用SPSS22.0處理數據,定量資料以±s表示,行t檢驗;定性資料以n%表示,行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顯著。
兩組護理干預前后ADL、FMA和SF-36評分比較:B組護理干預后ADL、FMA和SF-36評分均高于A組(P<0.05),見附表。
隨著醫學模式的轉變,護理工作在患者康復中的作用也受到越來越多臨床醫生和患者的認可,而隨著護理學的快速發展,各種新型護理模式已經逐漸替代以落實醫囑為主要工作內容的傳統護理成為臨床首選護理模式[1]。此次研究探討了快速康復護理在顱腦外傷患者護理中的應用效果,研究結果顯示接受該護理模式干預的B組護理干預后ADL、FMA和SF-36評分均高于A組,這表明B組運動功能和自主生活能力恢復情況均優于A組,且B組生活質量較高。這與葉春芬等人[1]的研究結果基本一致,快速康復護理是一種基于快速康復外科理念的新型護理模式,其通過健康教育、術前準備、麻醉優化、術中保溫、飲食干預、康復訓練等一系列科學、有效的護理工作干預患者從治療到康復的整個過程,這些系統化和科學化的護理干預可有效降低患者圍手術期不良事件發生風險,能有效加快患者術后康復[2],而術后快速康復又能進一步提高患者生活質量。
綜上所述,快速康復護理可有效改善顱腦外傷患者預后和生活質量,具有臨床推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