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襄城縣人民醫院(461700)寇凱轉
顱腦損傷為臨床常見病,腦外傷所致硬膜外血腫在全部硬膜外血腫病因中占比較高[1]。顱內血腫微創引流術可清除血腫,改善患者臨床癥狀,但老年患者機體功能差,手術不耐受等因素均影響術后恢復。圍術期予以有效護理干預,對降低手術應激,加快患者術后功能改善有積極意義。基于此,本研究對我院64例老年腦外傷硬膜外血腫患者進行回顧性分析,探討流程化護理干預的應用價值。詳情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研究回顧性分析2018年1月~2019年11月我院老年腦外傷硬膜外血腫患者64例,將2018年1月~2018年12月的31例患者作為對照組,將2019年1月~2019年11月的33例患者作為研究組。對照組:男17例,女14例;年齡61~70歲,平均年齡(65.08±2.01)歲。研究組:男18例,女15例;年齡61~69歲,平均年齡(64.89±1.75)歲。兩組基線資料均衡可比(P>0.05)。
附表 兩組BI、FMA評分比較(±s,分)

附表 兩組BI、FMA評分比較(±s,分)
注:BI—Barthel指數,FMA—Fugl-Meyer運動功能測評法。
組別 例數 BI FMA干預前 干預后 干預前 干預后研究組 33 49.87±4.39 79.63±5.64 47.32±4.81 75.52±5.06對照組 31 50.41±4.85 64.85±5.17 46.95±4.26 61.95±4.80 t 0.468 10.907 0.325 10.992 P 0.642 <0.001 0.746 <0.001
1.2 方法 兩組均行顱內血腫微創引流術。
1.2.1 對照組 采用常規護理干預,術前予以血、心電圖等常規檢查;術中密切監測患者生命體征,一旦發現異常及時上報醫師;術后遵醫囑常規引流、抗感染。
1.2.2 研究組 在對照組基礎上采用流程化護理干預:①術前,充分評估患者基礎情況、生命體征,明確各個護理人員職責,結合既往相關經驗,預測術中可能存在的不良事件及術后易出現的并發癥,并制定預防方案。②術中,合理控制手術室溫度,持續監測血壓,但不可過量應用藥物大幅度降壓,遵循術者指揮,配合術者實施手術操作。③術后第1d,床頭抬高20°,取仰臥位,促使上腔靜脈血回流,發揮降低顱內壓作用,密切觀察引流液性質、顏色,若出現異常即刻上報并遵醫囑對癥處理。④術后第2~4d,結合患者情況選擇合適功能體位,通過按摩等協助患者在床上進行被動功能鍛煉。⑤術后第5d至出院,指導、協助患者從被動鍛煉轉變為主動鍛煉,如每日下床行走15~20min,若身體不耐受,則調整為10~15min。兩組均干預至患者出院。
1.3 觀察指標 ①住院時間。②采用Barthel指數(BI)評估兩組干預前后日常生活能力,總分0~100分,評分越高,日常生活能力越好;采用Fugl-Meyer運動功能測評法(FMA)評估兩組干預前后運動功能,總分0~100分,評分越高,運動功能越好。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分析數據,計量資料以(±s)表示,t檢驗,檢驗水準α=0.05。
2.1 住院時間 研究組住院時間(11.98±1.73)d較對照組(19.64±2.09)d短(t=16.012,P<0.001)。
2.2 BI、FMA評分 干預前,兩組BI、FMA評分對比無顯著差異(P>0.05);干預后,研究組BI、FMA評分較對照組高(P<0.05)。見附表。
現階段,顱內血腫微創引流術因具有血腫清除效果好等優勢成為治療老年腦外傷硬膜外血腫主要方法之一,但患者術后恢復不僅受手術操作影響,還與臨床護理工作密切相關。常規護理對患者術后恢復需求不夠重視,整體效果無法達到臨床預期需求。
流程化護理干預為護理新趨勢,其具有系統性、規范性等特點[2][3]。本研究針對老年腦外傷硬膜外血腫患者圍手術期采用流程化護理干預,結果顯示,研究組住院時間較對照組短(P<0.05),表明該方案可縮短患者住院時間。按照術前、術中、術后第1d等各個時間點實施對應護理工作,可使護理人員工作有據可循,避免出現重復工作或工作不到位情況,有助于提高護理效率和護理質量。術前充分評估并制定預防性措施,可進一步提高手術安全性,降低手術風險;術中控制手術室溫度,能避免患者體溫過高增加腦細胞氧耗,而科學降壓能在保障腦灌注壓力基礎上改善腦組織缺氧、缺血狀況,避免出現繼發性腦損傷導致術后功能障礙。同時在術后第2d開始協助患者從床上被動活動轉變為主動活動,有助于加快患者康復進程,促使功能恢復。本研究中,干預后研究組BI、FMA評分較對照組高(P<0.05),提示該干預方案可改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運動功能。
綜上所述,流程化護理干預應用于老年腦外傷硬膜外血腫患者圍術期中,可縮短住院時間,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改善運動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