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飛燕,童淑華
(江門職業技術學院,廣東 江門 529000)
廣東江門地區是國家主要的涂料生產基地,嘉寶莉、千色花等涂料品牌久負盛名,涂料產業已經成為江門的支柱產業。涂料調色一直是本校化工專業的核心課程。課程開設以來在與行業的深度合作中不斷完善不斷改進,學生的專業能力明顯提高,得到了本地企業普遍認可。
行業中調色的一般流程是是:看色——估方——打樣——比色——調方——打樣……。課程通過認真分析真實的工作過程后,將課程設計為三大能力模塊:即看顏色、做顏色、調顏色。
看顏色也叫讀顏色。調色之前一定要看懂所調顏色。這就需要具備必要的顏色基本知識,并能將顏色特性和顏色三要素和顏色的減法原理以及顏色的余色原理運用到看顏色之中。為了便于學生快速明了其中的道理,在這一模塊中設計了計算機測色實驗,看樣描述色差,看樣開出初始配方等環節的教學內容。這部分主要以理論教學為主。其中初始配方與色差描述放在調顏色的訓練之中。
做顏色也就是涂料的展色操作。通過訓練(這部分主要是培養操作技能)形成涂料展色的操作能力,要求展色色樣穩定動作規范。在操作合格的基礎上制作課程必須的涂料調色的基礎色樣:單色樣和21色三角樣。
調顏色也就是調色訓練。按照循序漸進原則,先易后難。首先進行模擬調色訓練,快速掌握調色的基本方法、原理和步驟。然后進行2拼色訓練、3拼色和綜合調色訓練。
在三大模塊訓練過程中按照企業真實的生產現場的場景進行。老師扮演師傅或打樣主管的角色。實現講解與示范相結合、訓練和工作相結合、學和做相結合。課程設計結果如下表1。

表1 課程內容及課時安排
本課程目的就是培養學生調色能力。學生認為只要實操忽略理論課的學習,加之理論課程相對枯燥而且對學生文化知識的基礎要求較高。因此理論教學難度教學效果欠佳。
為了與行業接軌,調色訓練我們選擇油性涂料(江門制漆廠較多)進行。由于油漆氣味比較大而且現場清潔工作難度大,工位不夠,無法保證學生獨立操作互不干擾,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趣。
實訓課程要求分組進行而且要滿足一人一個工位,這樣既保證學生訓練的獨立性有便于教學考核與管理。但是原先采用油漆調色時,一般幾十人同時圍著調色機,訓練效率低,訓練效果不高。課堂顯得懶散,教學管理難度加大。針對以上問題,我們做出了相應的對策,通過實踐切實可行。
目前理論課堂最忌諱沉悶,加之學生對知識的渴求的欲望越來越淡薄,所以要想理論課堂起的好的教學效果是老師教學能力的挑戰。做為本課程的主講教師我對這門課理論教學的體會就是:
個人認為做好精美PPT的重要性遠遠比不上老師對所講內容的滾瓜爛熟。老師對課堂的掌握源自對課程的準備和課程相關知識的儲備和積累。這一點是最基本的,也是必須的。
比如顏色理論一個關鍵就是搞清楚顏色與光的關系。它貫穿整個課程的理論。而這個關系的關鍵點就是光譜。搞清光譜(光源為入射光物體的顏色是反射光)其他就簡單多了。
在講述過程中語言要做到簡潔通俗而且有趣。比如要學生明白三刺激值這個概念我們可以用色料配方和色光的配方來比擬。讓學生快速明了其中的道理。
在課堂進行教學做一體化的關鍵在做!做是什么?就是做作業和說作業。把老師教的知識變成學生自己的,做好課堂互動必須。
(1)開課前將每次課的作業分發給學生。本課程理論課安排7次課,也就是7次作業。題目總量最好大于授課班級同學人數,這樣至少每個學生都會有一道題目。
(2)課堂學習分組:可以按學生花名冊分組,因為7次課,所以分為7個組。第一組學生負責第一次作業,第二組同學負責第二次作業……,第七組負責第七次作業。每組負責對應的那次作業代表全班跟老師互動,配合老師完成集體批改作業。
(3)作業集體批改:第二次課上課之前所有同學必須做完老師所布置的作業并帶到課堂上,上課時當值小組主動逐題解答(有PPT最好),解答完成后由老師點評,學生此時在作業本上修改作業。集體批改作業時間不超過半節課時間。
主要是顏色藝術方面和顏色科普常識方面的拓展。
課程重點是研究顏色的技術,適當拓展一些顏色的藝術。比如顏色的心理暗示、京劇臉譜顏色與人物性格的關系、清朝八旗與顏色、道家的五行與五色、個人形象與色彩的關系等等。
我們主要是把之前油性涂料調色訓練方法改為水性涂料涂料調色訓練方法。不僅解決了訓練現場的氣味,而且能保證每個學生可以獨立進行調色的全部操作。大大地提高了訓練效率。學生興趣普遍增強了。具體做法如下:
我們知道,調色過程中除了調整顏色配方還必須展示顏色。在涂料展色的方法中用絲印方法不但最簡單便捷,而且重現行好,場地要求低可以滿足學生獨立操作的要求。因為只是學習調顏色,顏色配方的組成可以簡化,就是水性顏料和增稠劑即可,其他有機無機添加劑都可以省掉。
我們先后使用過純棉半漂布、普通A4紙、120克A4紙。最后我們選擇120克A4紙效果最好成本也不高。
每人(1個工位)配備100mL塑料燒杯1只、絲印網版1塊;每個作業小組(最多不超過6人)配備紅黃藍水性沖淡色漿(一般選擇3%的濃度)各500毫升、增稠劑(一般選擇合成增稠劑5%的濃度)1000克、移液管3套(每個顏色一套用于沖淡色漿的計量)、定制量杯(用于增稠劑的計量)。
本課程大部分是實訓課,對實訓現場的管理尤為重要。我的經驗就是用任務來控制,用現場清潔標準來約束。這樣能夠實現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正常訓練時,每次課(3節)安排2個色樣。而且每個學生的標樣在課前都必須準備好。準備標樣的方法一種是老師給每個學生制作標準樣。優點是色樣標準規范,缺點是顏色變化少,可能全班顏色相同。另一種方法就是學生自己給自己做標樣。具體做法:當調色任務完成后準備做清潔之前將剩余的色漿任意混合其他顏色攪拌均勻做成標樣,每位同學做2個標準色樣上交做為下次訓練所用的標準色樣。優點是顏色變化多,缺點就是色樣質量不高。
為了提高訓練效率模擬效率非常重要。模擬調色訓練就是教學生看顏色、開配方、和調整配的方法并形成一定的能力。之前因為沒有進行模擬訓練直接進行調色訓練,那么在訓練過程中老師單獨指導學生調色的任務就非常繁重。而且有些學生在訓練中又要進行相對復雜的操作,又要看顏色和計算配方,又要學習相關的方法,還要面對操作失誤引發的種種問題而無法應對,自然訓練效果就不好了。這個環節必須準備足夠多的色樣供學生訓練。有條件直接拿潘東色卡給學生。之前自己做的色三角也行。
本課程對現場清潔衛生的要求極高,包括實訓器材的清潔,工作臺面的清潔,基本色漿的準備,調色標樣的準備等等。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絲印網版的清潔,因為網版清潔不好直接影響下次課或下個班級的使用。我們的經驗就是每個網版上都用油性筆編號,使用的時候與學生的學號對應是的責任到人,同時值日生逐個檢查絕不放過。
從 2013 級應用化工技術專業《涂料調色技術》課程綜合實訓開設以來(2015年),不斷進行校企合作,深化產教融合,通過對涂料企業調色崗位能力分析設計課程內容,分析教學中出現的問題而改革教學方法,在企業真實場景前提下,就如何實現理論課堂氣氛活躍、實踐課堂能利用現有資源最大限度提高實訓效果進行改革與實踐,使得教學內容“模塊化”、課程內容“實戰化”的實訓課程模式得到推廣,實現教學與企業現場“零距離”。改革以來,學生收獲大,教學效果好,2014-2017 級應用化工技術專業的學生繼續采用了此方案進行本課程的開展。
十九大報告習近平總書記提到“完善職業教育和培訓體系,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是實施教育教學改革的重要途徑,應用化工技術專業《涂料調色技術》課程教育教學改革模式實施效果良好,在本校本專業和其他專業得到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