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 銳,孟獻梁,秦志宏
(中國礦業大學 化工學院,江蘇 徐州 221116)
筆者在化工技術經濟課程的教學中發現,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不高、學生的思辨能力和創新性思維能力仍有待加強。通過訪談調研得知這主要是因為在傳統課堂教學中,學生的學習過程多是單向被動的知識輸入,缺少學習的主動性和對知識的深度思考;另外,該課程涉及的知識點多、理論性強、計算量大,教材例題的設計與學生所學化工技術的相關度低,無法充分體現化工技術與經濟分析的緊密性,導致學生認為該課程的實用性不強。隨著我國政治、經濟、環保、安全等領域眾多法律法規的不斷完善及化工行業的迅速發展,該課程教學的時代性有待加強[1]。此外,專業課體系肩負著向學生傳授專業理論知識和價值引領的作用[2]。傳統的化工技術經濟課程教學更多的側重知識傳授,對學生的價值引領體現不夠充分,這也是該課程教學改進亟待解決的問題。
本文以化工技術經濟專業課為例,針對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探索了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培養學生思辨能力以及知識傳授和價值引領相結合的教學新路徑。
化工技術經濟課程是中國礦業大學(后文簡稱“我校”)化工專業本科生的專業核心課程。課程教學的知識目標是使學生能夠理解和掌握技術經濟學的原理和方法,在從事科學研究、工程設計、技術開發和生產管理等工作時,能夠充分考慮化工項目的技術特點和經濟效益,培養學生追求創新的態度和意識,提高學生在化工相關的技術、經濟、環境、法律、安全、健康、倫理等方面綜合知識的應用能力。該課程具有多學科交叉和綜合性應用的特點,注重理論知識和實踐應用的統一。雖然該課程是立足化工領行業的技術經濟,但依據的是普遍的技術經濟學原理和方法,其適用性較為廣泛,學習該課程有利于培養工科學生的經濟思維、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化工技術經濟課程的價值引領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首先是大學生理想信念和社會責任的培養。化工技術經濟課程通過引導大學生從多角度觀察和分析近些年國內外化工行業的發展和現狀、化工公共事件、化工污染與治理等熱點問題,引導學生以專業的態度客觀全面地看待和理解化工行業的發展和面臨的問題,提升學生對化工專業的認可,鼓舞學生樹立自強不息、勇于擔當的信心和勇氣,樹立為我國化工行業由大到強而奮斗的理想信念和愛國情懷。其次是大學生愛國情懷和人文精神的強化。理工科課堂教學在重視自然規律的探索和應用的同時,要加強在學生人文精神和道德素質方面的引導。在化工技術經濟課程教學改進中需要增加一些能夠培養學生愛國情懷、法制意識、社會責任和人文精神的元素,比如結合我國化工事業發展的典型案例,用生動的故事感染學生,增強學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道路、理論、制度和文化的情感和自信。
化工技術經濟課程教學改進包括多渠道了解學生需求、加強教師德育能力訓練、豐富教學內容、創新教學方法、完善評價制度、注重實踐鍛煉等內容,對學生進行多層次、多模式、多資源的價值引導和知識傳授教育。
2.1.1 多渠道深入了解學情
大學生作為一個獨特的青年群體,有著所有青年共同的特征,同時作為個體,他們又有獨立的價值觀念和需求。這就需要查閱大量有關大學生心理和行為的資料,了解信息時代下大學生的行為取向、交往方式以及價值觀念,從學生生理和心理需求的角度出發,和學生建立良好的關系,同時融入學生群體,有選擇地進行訪談,了解學時需求及對不同事物對象的看法。教師要借助移動互聯網等工具實時了解學生的變化,重視教學過程中的“交互”和“實施反饋”,特別是“新冠”疫情以來,線上線下教學聯動,微信、QQ、釘釘、雨課堂、B站、騰訊課堂等多樣化的聊天及教學平臺為教師和學生的交流互動提供了便捷途徑,收集的信息也更加豐富有效。了解學情涉及兩方面,一是學生對化工技術經濟課程知識的學習要求,二是學生關于生活、學業、新化工技術、經濟熱點等問題困惑或見解。
2.1.2 豐富教學內容
立足人才培養目標和學科優勢,化工技術經濟教學設計要遵循學生的成長規律,注重教學內容的時代性和發展性,深度拓展教學內容。教學內容中要充分挖掘該課程的特色和優勢,提煉課程中蘊含的文化基因和價值范式,注重將課堂教學內容、社會實踐、熱點問題、最新行業動態、法律法規整合,堅持貼近學生、貼近生活與實際,增強課程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例如,在項目可行性研究中引入化工項目“選址”問題時,組織學生觀摩圍繞“PX項目群體事件”的辯論視頻,讓學生了解當事人、利益相關方、專家學者等多元社會主體對同一事件的看法,理解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意識形態建設的重要性,增強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理論認同和情感認同。
2.1.3 創新教學方法、鼓勵學生質疑
傳統教學模式側重專業知識講授,對學生價值觀的引導方面力度不夠。課堂教學調整后采用“案例-問題-討論-實踐”的新型教學模式[3]。結合最新的化工新技術案例和熱點問題,通過案例教學、研討性教學、問題法教學等方式,提高學生的參與度和參與熱情,引導和啟發學生團隊協作解決復雜問題,讓學生在思考中實現認知、情感、理性和行為認同,在潛移默化中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圖1是以教學案例“煤基甲醇制低碳烯烴工藝”為載體開展課程教學的基本步驟。通過介紹我國首創百萬噸級甲醇制烯烴工業項目的發展史以及科學家的創業事跡,增強學生的國家安全意識、國家榮譽感和民族自豪感;對比國內外MTO/MTP工藝的技術和經濟效益,拓寬學生的國際視野和學術研究敏感度;分組學習讓學生運用所學理論知識去協作解決具體的實踐問題,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同時了解最新的經濟發展、稅收政策、市場變動等情況,拓寬學生的國際視野;項目可行性研究評估時,宣傳化工環保法規,增強學生的法治意識、綠色可持續發展等生態意識;最后,在案例點評和總結環節,激勵學生樹立遠大理想和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把自我成長與國家發展緊密相連,激發大學生努力學習、深入研究、為國家的“美麗化工”事業奮斗的決心。

圖1 貫穿全課程的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案例教學舉例
2.1.4 調整考核評價制度
探索適于全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培養的考試評價制度。平時考核除了考查學生對專業知識的掌握情況,更加注重學生是否樹立了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為了提高學生的重視程度,提高平時成績比重,并且平時成績考核落實到具體課堂中,包括出勤、個人發言、團隊合作、書面報告等幾個方面。其中,出勤率和討論發言用來考察學生是否參與討論以及在討論中的表現如何,書面報告也極為重要,學生撰寫報告既是鞏固和加深所學知識的過程,也反映學生的態度和價值觀。以此為契機,建立思想政治考核和專業能力考核并重的教學評價制度。
2.1.5 增加實踐環節、塑造理性價值觀
實踐是最好的老師。在大學生群體中開展實踐教學環節,可以促進學生知識體系的構建,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和積極性,更好地了解社會和服務社會。在課堂授課之外,讓學生參與教師的部分科研課題,或以相關學科發展的關鍵性問題以及生產應用中亟待解決的技術難題為背景,讓學生查閱文獻和撰寫小論文,通過“橫向比較、縱向尋根”搞清楚問題的來龍去脈和國內外研究現狀,了解領域內有影響力的研究機構與人員、探索可行的解決方法等。通過實踐環節中化工技術、社會經濟、環境保護等多方面的綜合比較,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用科學語言表達問題的能力。
2.2.1 課程教學改進以提高教學成效為目標
在“短課時、小班化”教學的大背景下,課程建設和教學改進要始終圍繞“教什么,怎么教”的核心要義展開,以提高學習成效為目標[4]。課程教學設計要突出基礎性、體現前沿性、注重知識拓展能力。在理論知識教學時,教師要把基本理論、基礎知識、基本方法等核心知識內容講透,注重將課程的知識內容與人文、科學、工程等不同領域的知識進行交叉融合,增強課程的深度和廣度;在實踐應用方面,要緊跟科技前沿,注重基本原理和方法與現代化工技術、財務稅法、環保法規等前沿的適配性,培養學生獨立自主學習和思考問題的能力。在教學信息化的大趨勢下,教師注重多角度整合優質教育資源,打造適合學生特點的“金課”,讓學生對課程內容產生濃厚的興趣,愿意在課外投入時間和精力鉆研知識。
2.2.2 課程教學應有啟發性和溫度
課程教學方法要有針對性、啟發性和情感性,從知識內核向外延伸,尋找能調動學生積極性、啟發學生思維的切入點。教師講課要創新形式、寓教于樂,掌握好價值引導“抖包袱”的節奏,提升針對性、啟發性和親和性。教學中教師要以身作則,向學生傳遞正能量,讓學生“親其師,信其道”,實現立德與樹人的有機統一。
2.2.3 教育者先受教
教師自身要加強理論學習,關心時政,多思考和積累,多學科交叉充實自己,提高自身修養,提高教師作為學生健康成長指導者和引路人的責任意識。在教學中,教師既要重視實踐的“硬教學”,也要提高人文精神和道德素質的“軟引導”。此外,教師要轉變教育理念,正確處理教學和科研的關系,推動科研促進教學和教學反哺科研,做到師生共同成長。
針對當代大學生群體價值觀念和需求以及化工技術經濟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通過豐富教學內容、優化教學設計、創新教學方法、完善考核評價制度、增加實踐環節等途徑加強課程建設,探索了以化工項目案例載體的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相結合的教學新途徑,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實現化工技術經濟課程立德樹人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