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群收
河南省鑄鍛工業協會 河南鄭州 450003

2020年10月1日,正是國慶、中秋“雙節”舉國歡慶的時刻,我們還迎來了《金屬加工》(原名《機械工人》)創刊70周年!她是我的良師益友!是我成長路上的指路明燈。
1971年,我從部隊退役進入工廠,被分配到鑄造車間從事清砂工作。有次到車間技術部辦公室,看到桌上有一本雜志——《機械工人》,就翻看起來,里面刊登的內容,有的看得懂、有的看不懂、有的經師傅或技術人員的講解才能懂。那時我還很年輕,專業知識貧乏,專業技能欠缺,看到這本雜志我就如饑似渴地認真閱讀起來,從中學到很多理論知識和豐富的實踐技能,很多內容被我直接應用于生產實踐,并解決了生產中存在的質量問題。
從此,我便與《機械工人》結下了不解之緣,每次拿到她我就如獲至寶,愛不釋手。
《金屬加工》雜志中刊登的內容,幾乎都是來自于工廠的生產實踐,即在生產中遇到什么質量問題,怎么分析又是如何解決的,這些內容對于鑄造工人來說,看得懂、用得上,對提高工人的技術水平,解決生產中存在的質量問題,非常實用。
近50年來,《金屬加工》雜志一直伴我而行,凡是我需要的有關鑄造技術及鑄造設備方面的知識,包括很多專業書上找不到的內容,從中都可以找到答案,里面都有很好的解決方法,她就是我的好老師、好參謀、好伙伴、好幫手。回想起利用《金屬加工》中刊登的實用技術解決生產中的眾多難題,至今令我感慨萬千。
20世紀七八十年代,球墨鑄鐵的生產還沒有得到普及,很多企業還處于試驗階段。那時候,我廠的產品是X195柴油機,由于球墨鑄鐵曲軸的成品率很低,且球化劑難以購買,直接影響了生產,當時廠里提出的口號是:多生產一根曲軸,就是多生產一臺柴油機,可見是多么的急需!恰好我在《機械工人》雜志上看到一篇“在地坑爐中煉制稀土鎂合金”的文章,根據該文介紹的爐子圖樣自建地坑爐,又參考其介紹的材料配比進行球化劑的煉制,盡管質量不穩定,但總算解決了生產上的燃眉之急。后根據文章中提供的各原材料性能,又參考其他技術資料,在實踐中研制出了“分層混合裝料法”的煉制工藝,從而改善了勞動條件,穩定并提高了球化劑及球墨鑄鐵的質量。由此我總結撰寫了“在地坑爐中煉制稀土鎂中間合金——分層混合裝料法”一文,發表在1978年第6期《機械工人》上,這也是我的處女作,并因此被評為廠里的“優秀工作者”。
我廠是地方企業,鑄造車間的很多生產工序都是手工操作,即“土法上馬”。造型用的背砂處理,就是在一個木框子上固定一張“篩網”立在那里,人工用鐵鍬拋灑在上面,又臟又累效率又低。此時我在《機械工人》上看到一篇“無音篩砂機”的文章,根據文中介紹的原理,我們也制造了一臺“篩砂機”,并成功地應用于生產,由此我被領導和工人們稱作“技術員”。
現在,鐵屑的回收和利用已經是非常普遍的事情,可是在20世紀八九十年代,幾乎所有工廠精加工下來的鐵屑,都是賣給廢品回收公司。我廠利用離心鑄造工藝生產油田鉆機用的高鉻雙金屬缸套,需要加入大量的鉻鐵和鉬鐵,這些合金材料價格高且不易購買,一度影響了生產。我在《機械工人》上看到一篇,關于沖天爐用“鐵屑壓塊”的文章,受其啟發,開始利用高鉻鑄鐵“鐵屑壓塊”生產高鉻鑄鐵內套。幾年中回收利用高鉻鑄鐵鐵屑超200t,僅節約原材料費用就超500萬元(當時的材料價格),降低了生產成本,也緩解了因缺少鉻鐵、鉬鐵而耽誤生產的問題,穩定了生產,提高了企業的經濟效益。廠里不但給我個人及參試人員發獎金,我個人還被評為“生產標兵”,彩色照片貼在工廠大門口的“標兵欄”里。
關于這方面的例子太多了,真是不勝枚舉!
我通過閱讀、學習《金屬加工》雜志中的專業內容,從中吸取了營養,提高了技術水平,并陸續在雜志上發表了20多篇文章,連續3年(2011/2012/2013年)被金屬加工雜志社評為優秀“讀者/作者”,我也從一個清砂工成長為工程師、國營企業技術科科長、中國鑄造學會質量控制及檢測技術委員會委員、河南省鑄鍛工業協會理事會專家組成員。回顧過去,我在專業技術領域取得一些成績,每一步都離不開《金屬加工》雜志,她在我的成長過程中功不可沒。
至今,我與《金屬加工》相伴已近50年,從32開本到大16開本,從三五十頁到100多頁,從黑白到彩色,緊隨時代發展腳步,與時俱進,內容不斷豐富,實用性更加彰顯,印刷質量也更加精美!每一步發展,每上一個臺階,都凝聚著廣大編輯人員的努力和辛苦,也與廣大讀者/作者的支持密不可分。《金屬加工》雜志以她獨特的魅力得到了全國廣大技術人員、技術工人的歡迎和認可!
在《金屬加工》創刊70周年之際,我衷心地祝愿她越辦越好,更祝愿她能為我國制造業的蓬勃發展作出更大的貢獻!